1912年勒那河罷工慘案

厭然別居
·
·
IPFS
·

1912年4月4日(公曆17日),位於勒那河支流維季姆河、奧廖克馬河岸邊的博代博市境內勒那金礦公司發生流血慘案,3000名罷工礦工遭政府軍開槍鎮壓,死傷數百。

公司背景

1910年,彼得堡企業家、市杜馬主席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羅維奇·拉季科夫-羅日諾夫及同為企業家的兒子阿納尼·弗拉基米羅維奇收購了“安德烈耶夫斯基”礦,成立勒那金礦公司,父子共同持有。

到1912年,勒那金礦公司66%的股份由”Lena Goldfields”公司持有。該公司在倫敦註冊,在倫敦、巴黎和聖彼得堡上市。”Lena Goldfields”公司70%的股份,即勒那金礦公司約46%的股份由俄羅斯企業家組成的投資委員會持有;”Lena Goldfields”公司30%股份,即勒那金礦公司約20%的股份由英國商人持有;勒那金礦公司另30%的股份在猶太銀行家Günzburg及其合夥人手中。

工人勞動和生活條件

總的來說,由於承諾薪資相對豐厚,每年招聘的工人數目多於實際所需的。Günzburg在招工方面背靠政府支持,聘用的工人幾乎來自俄帝國全境,比如1911年約40%的工人是從帝國歐洲領土招收的。工人簽訂合同後先拿135盧布預付工資(相當於莫斯科工人半年薪水),並在警察監督下赴礦區上班。

礦工月工資30-45盧布,比同時期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工人薪水高1倍,比務農收入高10-20倍。但婦女和少年不簽勞務合同,報酬偏低(每天約84戈比-1.13盧布),甚至在某些得到證實的案例中毫無報酬。

此外,1912年之前還存在加班淘金的情況,但未及時支付相應加班費。碎金塊由行政部門稱重估價,每克84戈比,外面的私人商舖則按每克1-1.13盧布收購。也就是說,一個幸運的工人一年就可積累超過1000盧布收入。罷工之前,礦方為杜絶工人藏私,採取了各種措施預防、禁止工人直接接觸金塊。

根據工人簽訂的合同與政府批准的管理章程,4月1日-10月1日每天工作11小時30分鐘,10月1日-4月1日每天工作11小時。如果是兩班制,每班10小時。管理者有權在必要時實行三班倒,每班8小時。單班工人早晨5點上班,7-8點第一次休息,12-14點第二次休息,19點半(冬季19點整)下班。但實際工作時間往往長達16小時,因為允許在下班後繼續找金。

黃金開採主要在永凍狀態的礦山進行。寒冷的礦洞必須用篝火加熱,融水一刻不停地抽出。儘管投入大量資金,礦區機械化程度仍然偏低,許多工作需人力完成。工人通過垂直梯子下到20-60深的位置,跪在冰水中幹活。下班後,渾身濕冷的工人還得冒著嚴寒徒步幾千米回宿舍,常常因此生病、死亡。另外,工人時刻面臨塌方、撞傷和骨折風險。有工人回憶,由於管理者拒絶發放足量蠟燭,礦洞和梯子的照明十分不佳。根據Ф. А.庫德里亞夫采夫的調查統計,1911年共記錄896次事故,涉及5442名工人。醫生和病床嚴重短缺,甚至有工人死前一天才被收治的惡劣案例,因為其他醫生不認為其是“患者”。平均每位大夫服務2500位工人,還不包括他們的家屬。後來,政府和國家杜馬委員會也承認工人的醫療條件不能令人滿意。

勒那黃金公司的公共宿舍擁擠不堪,舖位根本不夠。一些工人只好租賃民居住宅,半數薪酬花在租金上。國家杜馬委員會後來調查發現,僅10%的宿舍符合最低居住標準。委員會成員А.丘舍夫斯基寫道:“同志們,我等在此無事可為,只有建議工人們放火燒掉這些腐爛發臭的建築,趕快逃往任何目力所及之處”。

勒那黃金公司在伊爾庫茨克省及博代博市政府包庇下,壟斷了本地區商貿和運輸業,迫使工人只能在公司商店購物、只能乘坐公司經營的交通工具。資方違反俄帝國法律明文規定,以購物券代替部分現金工資。而這些購物券面值很高,又無法兌換,工人和家屬只好一次性購買他們不需要的東西以免蒙受損失。

勞動合同禁止攜帶妻子、兒女,除非管理者同意——這就成了權力尋租的一大途徑。礦區出現許多婦女,相當於男工人數50%。她們地位低下,被迫從事違背自己意願的勞動,薪資極低或無薪,常被有權柄者性騷擾。

罷工起因

時間到了1911年末,勒那黃金公司主要股東之間的糾紛變得激烈起來。金礦區發生的大規模騷動屢次見諸報端,但未引起市場和全社會的重視。同時,礦工群體自身的憤怒情緒也在持續增加。惡劣的工作條件、多勞者未必多得的不公平做法,都為罷工創造著條件。

而最後爆發罷工的“導火索”,則是““安德烈耶夫斯基”礦發生的“吃肉事件”。各個參與者對此有不同版本回憶敘述:

某礦工(甚至具體到姓甚名誰)拿到一塊爛肉;

工人在廚房大鍋內發現馬腿;

某婦女(工人之妻或在礦區賣淫的暗娼)從小鋪買回形似馬生殖器的肉。

各種版本說法有時會有重合,但基本可以確定:曾有工人獲得了不宜食用的肉。

2月29日(公曆3月13日),“安德烈耶夫斯基”礦開始自發罷工,其他礦井的工人隨後紛紛加入。至3月中旬罷工人數已達6000余。他們的不滿包括:氣候條件惡劣 、每天工作11小時且每週只休1天、工資低且部分工資以專用購物券形式給付、食品又差又貴、罰款過多過密、幾乎沒有勞動保護等。

一份1912年3月3日的工人會議記錄記載了礦工對資方要求如下:

改善勞工住房條件(單身者兩人一間,已婚者每家一間)。

改善伙食品質。

漲薪30%。

冬季不得辭退工人。夏季辭退工人時應發放前往日加洛沃的單程車票。

規定平日每天工作8小時。節日前一天工作7小時。星期日和每年12個宗教大節除非工人要求否則不得加班,加班時間不超過6小時,下班時間不晚於下午1點,並計1.5倍日薪。

廢除罰款制度。

不准強迫婦女勞動。

稱呼工人“您”而非“你”。

解聘管理部門25名職員(附名單)……等共18項要求和4項保證

鎮壓

1912年3月30日,帝國內政部警察廳廳長斯捷潘·別列茨基給伊爾庫茨克省憲兵局打電報:“直接建議特列申科夫大尉斷然消滅罷工委員會……”

於是4月3日(16日)多位罷工領袖被捕(包括季莫菲·索羅明),次日2000多名礦工遊行抗議要求放人。這次遊行並不平靜,人群呼喊口號威脅“解除大尉的武裝並殺死士兵”。憲兵隊長特列申科夫大尉下令向工人開槍。

關於槍擊遇害者的數字,文獻資料不盡相同。幾乎每種百科全書及蘇聯官修史籍都說270人身亡、250人受傷。慘案第二天出版的《俄羅斯話語報》援引“伊爾庫茨克宣誓律師諮詢局”說法稱150人身亡、超過250人受傷。1937年的《勒那河金礦》一書記載了兩組數字:150人身亡、100人受傷或270人身亡、250人受傷。另外,社會民主黨的《星報》1912年4月8日報導170人死亡、196人受傷。俄帝國部長會議特別期刊則稱:“在1912年4月4日的悲慘事件中,被召來協助政府當局的軍隊向工人隊伍開槍,擊中372人,其中170人死亡。”調查罷工慘案的兩個專門委員會的最終報告未提及死亡人數,但訪問聽取了202位負傷者的口供。

事件調查

國家杜馬開會討論勒那河金礦事件,內政部長亞歷山大·馬卡洛夫“在右翼議員的掌聲中”(托洛斯基語)宣稱:“過去如此,將來亦如此!”

之後成立兩個專門委員會赴現場調查。一個是由前任司法部長、現任參議員謝爾蓋·馬努欣領導的政府委員會,另一個是國家杜馬組建的社會委員會,由當時尚不出名的律師亞歷山大·克倫斯基領導。眾所周知,克倫斯基同情社會革命黨。

5月19日馬努欣委員會和克倫斯基委員會同時出發,5月25日乘火車抵達伊爾庫茨克。7月18日馬努欣命令伊爾庫茨克地方法院檢察長,對下令開槍殺人的騎兵大尉特列申科夫提起公訴。馬努欣委員會用加密電報向皇帝和政府進行彙報,克倫斯基委員會則向國家杜馬和新聞界公佈了他們的報告。

特列申科夫大尉因罪被逐出憲兵隊,降為普通士兵,進入聖彼得堡省民兵部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堅持請求參戰獲批,分配到步兵第257“葉夫帕托里亞”團。據未經證實的消息:1915年5月15日他率營進攻帕克洛村附近德奧聯軍,前額中彈犧牲,就近埋葬。

後續

儘管許多工友遇害,但罷工一直持續到8月12日(25日)才結束。之後80%的工人選擇離開,包括男子4738人、婦女2109人、未成年者1993人,資方僱傭了新的工人接替他們。”Lena Goldfields”公司持股比例由66%降至17%。礦主因罷工造成的經濟損失約600萬盧布。慘案還導致帝國財政部拒絶撥款建設金礦急需的伊爾庫茨克-日加洛沃-博代博窄軌鐵路。

全國各地約30萬人集會遊行抗議、譴責屠殺工人。

1925年”Lena Goldfields”公司利用租讓法令再次獲取西伯利亞金礦(包括勒那河金礦)開採權,為期30年。此外公司還獲得3座冶金廠和3處煤礦。其中蘇聯政府所占份額僅7%,而公司卻占93%。1929年公司被強制查封停業。1930年仲裁支持”Lena Goldfields”公司對蘇聯政府6500萬美元的索賠請求,1968年蘇聯政府承認索賠有效。

1996年5月28日《東西伯利亞真理報》發表文章《兩次勒那河槍決》,引述聯邦安全局伊爾庫茨州檔案第7912號卷宗,稱1938年有948名勒那河金礦工人在博代博市被內務人民委員局“三人小組”判處死刑:

1938年初,伊爾庫茨克州內務人民委員局國家安全局第三處處長庫利維茨帶領工作隊抵達博代博地區,當天就基於民族和社會身份逮捕500人。又根據一份600多人的外國僑民名單展開抓捕,其中包括中國人、朝鮮人、德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拉脫維亞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匈牙利人等。中國人和朝鮮人尤為重點關注對象,逐門逐戶搜索,務求無一漏網,能動的都被帶走,最後僅剩虛弱老者在家。

總之,庫利維茨1937-1938年共抓了4000人,大多遭受刑訊逼供,其中948人被“三人小組”處死。肅反運動結束後庫利維茨本人也在基輔被捕,押回伊爾庫茨克。

另外

西方世界普遍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弗拉迪米爾·伊里奇·列寧從勒那河慘案發生後才開始化名“列寧”以致紀念。但事實上,“Н.列寧”這個化名早在1901年底就出現了。

勒那河金礦開採了160多年,出產黃金合計約1300噸。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厭然別居欲覽更多內容,請至我的博客:https://sanlier.blog 此處只做備份之用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安德烈·維辛斯基的另一面

索洛烏欣筆下的蘇聯七十年代社會

KGB怎樣糾纏沙卡洛夫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