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294《史記》卷十一〈孝景本紀〉06:難道漢景帝不喜歡「八」這個數字?
──────────原文──────────
中元年,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孫平為繩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孫左車為安陽侯,四月乙巳,赦天下,賜爵一級。除禁錮。地動。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親。三月,召臨江王來。即死中尉府中。夏,立皇子越為廣川王,子寄為膠東王。封四侯。九月甲戌,日食。
──────────翻譯──────────
漢景帝在位第八年,重新計年下,被史學家稱為「中元元年」,封前御史大夫「周苛」的孫子「周平」為繩侯,前御史大夫「周昌」的孫子「周左車」為安陽侯。四月乙巳日,大赦天下,賜給民眾每戶戶主爵位一級。廢除之前的禁錮政策,也就是從此允許商人、入贅女婿做官和犯過罪的官吏可以重新做官(除禁錮)。這一年發生地震。衡山與原都地區下了冰雹,最大的達直徑一尺八寸。
隔年,也就是「中元二年」二月,匈奴侵入燕地,朝廷因而斷絕與匈奴和親。三月,下令召之前的廢太子臨江王「劉榮」來京師,劉榮最終在中尉「郅都【音同至都,人名,酷吏】」的府第中自殺了。夏天,立皇子「劉越」為廣川王,「劉寄」為膠東王。分封了四個列侯。九月甲戌日,發生日食。
─────────解說與心得─────────
讀史多年,心中偶爾會萌生一個困惑:為什麼古代的歷史著作一定得寫得很簡潔呢?是因為孔老夫子標榜要「微言大義」,所以用字上才會如此計較?還是因為古代的書寫工具不發達,所以不能夠詳細敘述?抑或是古人認為這些先備知識早該知道,所以他們也就不用贅述?
曾經有人提出一個想法,如果我們要將每天看的報紙濃縮成一年才出版一次,應該就可以刪去很多無意義的新聞。再者,很多內容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只需要「寫標題」即可。那如果是十年才出一份報紙,或是一百年才出一份紀錄,應該就會更簡潔才對。
整合一下,我想古人當年之所以簡略紀錄歷史,或許是因為書寫工具的不方便,加上是寫給知識階層閱讀的,所以也無需贅述,才會藉此產生「微言大義」的說法來合理化書寫簡略這件事吧!
之所以提到這件事,是因為今天閱讀的這兩段史料中,司馬遷記錄了漢景帝追封兩位周姓御史大夫後代的事跡。這兩個周姓御史大夫是誰?除非你對這段歷史非常熟稔,否則即使跟著我一路讀下來,也很難對這兩位御史有所印象。
首先是「周苛」,他是當年楚漢相爭期間,死守滎陽城,最終慘遭項羽烹殺的人。也由於他的英勇表現,部分地區甚至把他尊為「城隍爺」。關於這段內容,可以參看本系列文的第204篇「《史記》卷七〈項羽本紀〉25:劉邦底下那個嫉惡如仇的城隍爺是誰?」
其次,則是「周昌」,他當年奉劉邦命令保護著趙王劉如意。劉如意則是媽媽慘遭呂后弄成人彘,自己最終也慘遭毒殺的那個人。當年在周昌的保護下,呂后始終無法得逞,最終索性將他調走,才有機會殺害劉如意。關於這段內容,可以參看本系列文的第253篇「《史記》卷九〈呂后本紀〉02:用心良苦的殘忍媽媽!?」
為何此時選擇追封這兩人的後代?我想,或許是漢景帝想重新計年,所以藉由此事來美化這一年吧!
但為何漢景帝在即位七年後,不繼續計算,要重新計年呢?難道古人不喜歡「八」這個數字?
從漢景帝在位第七年的「四月乙巳,立膠東王太后為皇后」,到第八年的「四月乙巳,赦天下,賜爵一級」來看,應該是因為換了新皇后,再加上確立了新的太子,所以才打算重新計年,並與百姓分享這份喜悅吧!
另外,在漢景帝重新計年的同時,也廢除了之前對商人、入贅者以及曾犯罪的官員的禁令來看,或許是這類人已經逐漸增加,政府無力禁止,又或者是政府缺乏人才,只好讓這類人也能加入。至於哪種可能,就等之後讀到相關的內容時再來研究吧!
再者,由於匈奴的又一次入侵,讓漢景帝拒絕與匈奴和親,看來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衝突,似乎無法用聯姻的方式解決。特別是遊牧民族每隔幾年的水草不足,無論是氣候的因素,或是部落人口增加的原因,總之這個歷史問題恐怕當時仍舊找不到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最後,則是上一任太子的身亡。關於廢太子死亡一事,司馬遷寫在另一篇傳記中,就等讀到那一篇時在來細看吧!。但無論如何,廢太子的存在勢必對當今太子形成威脅,看來廢太子的身亡應該跟政治陰謀有關吧!
即使重新計年依舊天災不斷的漢景帝,接下來還會遇到哪些挑戰?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兩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