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陳小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一個引起民族反思的航空廣告】

陳小姐
·
·

什麼是真正的斯堪地那維亞人(Scandinavian)?北歐航空公司(Scandinavian Airlines,簡稱SAS )的新廣告What is truly Scandinavian一開頭就提出這個問題。 

它的答案是:根本沒這回事 (There’s no such thing)。 

由丹麥廣告公司&Co操刀的SAS宣傳短片提出,所謂的Scandinavian文化並非原創,而是到處複製而來的:民主?源自希臘的;育嬰假是由瑞士最先提出的;丹麥酥源自澳地利;挪威引以為傲的萬字夾是由一位美國人發明;甚至連瑞士肉丸都是來自土耳其的。 

這一下打碎了北歐一眾右翼份子的玻璃心。瑞典民主黨秘書Richard Jomshof狠批廣告是「自我厭惡」;丹麥人民黨外交事務發言人Soeren Espersen更揚言航空公司「侮辱」了他們。 

當地右翼抬頭,部分原因是媒體不時將罪案增加歸咎於不斷入的難民,令反移民的民主黨越來越得民心。 

上架一星期,短片在YouTube上錄得超過十萬個“dislike”,而“like”只得萬多個。據報導,&Co廣告公司更加收到炸彈恐嚇,辦公室所在地區一度被封閉。 

這個回響正好彰顯了民族主義的脆弱。 

短片借源自北歐的一種生活方式——「維京」(Vikings)所代表的探險精神來道出每一次探索,每一趟旅程,都能為個人成長以至社會增添色彩。一連串的例子並不旨在貶低北歐文化,而是借一種不溫不火的自嘲來突顯旅行探索的可貴,也希望引發北歐人對自身身份的反思。SAS團隊也表示希望藉著廣告帶出旅行能夠「啟發個人及社會」的意念。 

如何定義瑞典人,早在2014年的「維京特展」就被討論過。北歐人曾經有一個迷思,相信自己是所向披靡的維京人後代。這個在斯德哥爾摩舉辦的展覽就強調「維京」並不是一個人種,而是當時一個海上行業,包括探索家,商人甚至海盜等。而且瑞典的原住民族不是「維京人」,而是薩米人(Sámi)。在展板上有一段內容寫道:「今日的瑞典是經歷無數出外探尋與遇合後所得的結果」,正是這個廣告想要傳遞的理念。 

那什麼是「香港人」?

究竟我們是「香港人」,「香港的中國人」,「中國的香港人」還是「中國人」,仍然是一大課題。我們一直沒有深究,直到去年六月。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員Alan Yau曾在《紐約時報》指:「當我們自我定義的方式受到威脅時,問題就爆發了。」  

文章提及,當人們一致認同的身份受到威脅,便會出現「內群體」和「外群體」的心理狀態,而一條法案,一場疫情,令無恥政權原形畢露,以致很多香港人在精神上把政府排除到外群體。結果是,不止一個國家出現了兩種民族主義,一個城市也出現了兩種顏色,兩種身份認同。「我是誰」這個尷尬而永恆的問題也許沒人能比我們更能身同感受。  

跟北歐一樣,我們引以為榮的香港特色,哪一件不是取「取材」自他人?隨處可見的英式街名、起源於嶺南地區及古中原語言的廣東話、中西「混血」而成的唐樓、從英國喝茶文化演變出來的港式奶茶……一地都是。然而,時至今日,這些都成為了香港文化的表征。 

學習人家的好,加以改造,變成屬於自己的獨特之處,有何不妥? 

所以在疫情把關的問關上,香港被指遠遜澳門,背後想帶出的訊息被不是林鄭口中的所謂「比較」,而是希望向人家學習,取長補短。  

輿論壓力,令SAS航空公司在廣告上架後24小時內聲稱因網絡攻擊把廣告下架,卻在五小時後重新上架,表示對廣告態度不變。 

「我們為自己的傳統感到自豪。」航空公司在Facebook上堅決表示。 

「 許多我們稱之為Scandinavian的事物,都是由充滿好奇心和有創新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帶到這裡,並加以優化的。 」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