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學歷跟證照沒有用?我們可能會愈來愈需要它
我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碰到一種人,他的能力可能不那麼出色,也沒有什麼漂亮的學歷或者是證照,所以在職場上總是載浮載沉。不過他從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反而認為自己只是運氣差、沒有碰到自己的伯樂,同時也抱怨現代社會太膚淺、都只看學歷跟證照,所以自己才一直沒有機會出頭。
成功的確有很多因素,運氣當然是其中的一環,但是學歷與證照同樣也是,而且其重要性可能比想像中來的大。
學歷與證照=能力?
出社會幾年後我們應該也會發現有一種人,學歷亮眼而且也有非常多證照,但是實際執行業務時卻發現能力與想像中的有落差,一次兩次之後就被打入冷宮甚至是資遣,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能會覺得:「學歷好真的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
這個想法完全正確,學歷與證照的確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
而我們之所以會認為學歷與證照就代表一個人的能力,其實有一部份要歸因於我們誤解了學歷與證照的用途。
學歷與證照的真正用途
既然學歷與證照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那為什麼學歷與證照那麼的重要呢?這兩者有幾個很重要的用途:
- 拉高一個人的能力下限
我們知道名校內一定有不用功的學生;同時學店內也有可能有學霸。但是以平均而言,名校內再不用功的學生,還是有可能比學店內的學霸來的會考試。相對來說、考上證照的人可能只是會背考古題,但是考到證照代表這個人起碼對某個領域有基礎的認知。
隔行如隔山,考到廚師執照的人可能不能像劉昴星一樣做出魔幻麻婆豆腐,但是他最少會拿鍋鏟;考到電機技師執照的人可能不能像愛迪生一樣成為發明家,他是起碼知道如何設計電力系統;考到 TOEIC 金色證書的人可能無法流利的使用英文、但是起碼基本的聽說讀寫不成大礙。
但是我們經常誤解學歷跟證照等同於一個人的能力上限,在現有的教育制度與證照制度下,其實我們很難去明確的量化一個人的能力,每個人考到的證照都一樣,難道就代表這些人的能力都一樣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 減少別人認識自己的成本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企業的經營可以說是如履薄冰,加上市場瞬息萬變,一個錯誤的決策可能就讓企業走上不歸路。也因為如此,企業無論是在徵才或者是在做出考評時,無不以高效率而且高期望值的方式來做為參考,此時學歷與證照就是一個很低成本而且高效率的參考依據。
我們知道認識一個人通常要花不少時間,即使彼此沒有利害關係,要能夠真正了解一個人也不是一件只要有時間就能夠達成的事情。但是對企業來說最珍貴的資源無非是兩者:時間跟金錢。
前面提到學歷與證照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這件事情企業當然也懂,但是沒有人能夠有時間與精力去慢慢了解每個求職者,此時學歷與證照就是短時間了解一個人的折衷方式。
學歷與證照之外的思考
除了學歷以及證照之外,經歷以及作品集等等都有相似的效果,目的都是讓對方能夠更有效率的認識自己,而這種提高效率、降低損失機率的方法,是現代社會中兩種不敗的策略。在你未進入公司之前就幫該公司降低招聘的成本,若你的能力又符合時代的需求,那麼你就不可能沒有表現的機會。
但是回過頭來,學歷與證照最多就是一塊敲門磚,讓我們有機會能夠展現自己的能力,回歸到底,有了機會之後還是要靠個人的真本事。
與其抱怨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好,不如降低別人認識自己的門檻;別等著讓伯樂發現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