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地區貨幣死亡的起點 ─ 串接新台幣
這篇是《區塊勢》的付費內容,你掌握區塊鏈趨勢的捷徑。
最近台灣各縣市掀起一股發行地區貨幣的風潮,例如高雄幣、嘉義幣、台東幣、達悟幣及南投的光幣。看到各種地區貨幣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人們最大的疑惑是:「選舉要到了,是不是又來騙錢或炒話題?」,或者「為什麼不用新台幣就好,而要發行地區貨幣呢?」
其實,地區貨幣真正的價值在於彌補新台幣的不足,而不是取代新台幣的功能。若地區貨幣設計不夠周全,不僅定位不明確,人們也難以理解其真正的潛力。
在討論地區貨幣之前,我們先從概念相似,但應用情境相對單純的「時間銀行」開始看起。
時間銀行 — 必須互助才能儲值
上週科技部舉辦「新互助時代 ─ 時間銀行社區實踐」計畫記者會,新聞稿指出:
社區互助概念存在已久 … 臺灣自 1993 年開始邁入高齡社會,內政部甚至於 2018 年正式宣告往超高齡社會前進 … 如何鏈結社區,甚至社會網絡力量來共同因應高齡化的衝擊,已成為當前首要課題。
「讓老人照顧老人」是政府因應超高齡社會的方針之一。若能透過科技輔助,讓老人們互相幫忙,就能減輕青壯年人口的照護負擔。
時間銀行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將自己替他人服務時數儲值下來,未來能憑此換取別人相等的服務時數。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必須互助才能儲值的時間銀行。
這樣的好處是,原本只有兩位彼此認識的老人願意互相協助,現在有了時間銀行作為中介,陌生人也會願意為了賺取時數而加入幫忙行列,進而達成「老人照顧老人」的目的。
不過,這套時間銀行制度要發揮作用,還有個大家都沒說的關鍵 —— 時間不能用錢購買,只能用時間儲值時間。若能花錢購買時間,就破壞了時間銀行建立的互助機制,較富有的老人不必助人也可以請其他老人來替他服務。
現在我們把儲值在時間銀行內的時數稱作「時間幣」。你會發現,時間幣的目的並不是取代新台幣,而是補充新台幣的不足。雖然富有的老人還是可以花新台幣聘請幫傭,不過家境小康的老人就有了新的選擇,花時間「服務挖礦」賺取時間幣。未來若有需要,就可以花費時間幣,請其他人提供服務。
挖礦的目的是解決某個特定問題。在時間幣的例子中,人們儲值時數,互相幫忙,解決長照人力不足的問題。而每個地區想要解決的問題不相同,因此才需要發行地區貨幣,並設計獨一無二的挖礦機制。2019 年是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我們再來看一個地方創生的例子,說明地區貨幣如何填補新台幣的不足。
從打工換宿,進化到地區貨幣
許多朋友都有打工換宿的經驗,只要替民宿打掃房間,就能夠免費換得住宿。不過,打工換宿還可以延伸出不同型態,例如南投縣竹山鎮就鼓勵旅客「專長換宿」。那麼我就可以在當地舉辦幾場「區塊鏈之夜」來換宿。
只要有旅客到竹山換宿,就可以為竹山鎮帶入源源不絕的活水,這是旅客與小鎮雙贏的模式。但是,專長換宿並不是終點,它還可以再進化成為地區貨幣,藉此擴大影響力。
專長換「宿」就不適合想住飯店的旅客,不過如果是專長換「幣」(當地的地區貨幣稱為「光幣」),就能讓旅客能自己選擇想要兌換的商品或體驗。原本的「專長換宿」也就發展成為「專長換餐」、「專長換物」甚至「專長換玩」。
在這個情境下,「光幣」是替旅客及小鎮居民記帳的工具,證明旅客確實貢獻了自己的專長。持有光幣的旅客,都是對小鎮有所貢獻的人,但光幣的用途還有待開發。商家當然不會拒收新台幣,但是居民會為了讓小鎮更好,而盛情款待持有光幣的旅客。
例如他們可以自發性地招待持有光幣的旅客到家裡吃一頓飯、泡茶聊天,或是帶一趟竹山深度之旅。這些本來就都是無法透過新台幣購買的服務,但是透過光幣卻可以讓在地居民與旅客有更深層的互動。這就是彌補原本用新台幣交易的不足,也是透過光幣才能創造的獨特體驗。
上述的「時間幣」以及「光幣」的背後,都是透過區塊鏈發行的數位貨幣。為什麼要區塊鏈?
以區塊鏈發行地區貨幣
區塊鏈不是發行數位貨幣的唯一可行技術,但卻是最簡單的方法。
我曾介紹過以區塊鏈 1 分鐘發行專屬數位貨幣,而且在手機應用商店裡已經有數十種數位錢包 app 可供使用,兩者都是既有的基礎設施。此時如果還選擇自行開發一套數位貨幣系統、打造一款專屬的錢包 app,就等於是車廠重新發明輪胎。
以區塊鏈發行數位貨幣,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選擇。區塊鏈是數位貨幣防偽機制,既簡單又安全。人們可以不需要自製實體的流通貨幣,也不用自製銀行系統。不但減去作業麻煩,還能提升小鎮的科技感。以區塊鏈發行地方幣反而和去中心化、匿名之類的特色,沒有直接關係。
高雄幣、嘉義幣走向死亡
既然地方幣的用途,是藉由鼓勵人們參與挖礦,解決在地的某一問題。那麼,我們再回頭來看躍上新聞版面的地區貨幣,可能會發現高雄幣和嘉義幣都欠缺周全的思考,比較像是在炒話題罷了。
這兩種地區貨幣的用途,都是讓持有者可以當成新台幣折抵消費,而不是用來兌換原本新台幣買不到的服務或商品。而且挖礦的方式,都是分別是透過在高雄的夜市消費,或是向嘉義的農民訂購農產品。
這樣的設計,不僅和新台幣的用途重複,對消費者來說也只是變相打折而已。若只是打折促銷,為什麼還要大費周章發行地區貨幣呢?主事者當然會宣稱,持有高雄幣、嘉義幣是對在地的認同。但恐怕人們看到的只是可以折抵的消費金額,而非感受到對當地的認同。
相較之下,蘭嶼的達悟幣可以說是做對了一半。人們得將蘭嶼的垃圾帶回台灣,才能賺取達悟幣,減輕蘭嶼觀光污染問題,只可惜達悟幣的用途目前都還是人們用新台幣就能購買得到的服務。
要推行地區貨幣非常不容易,關鍵在於生態系是否完整,以及賺取地區貨幣的挖礦方式是否具備在地特色。它很難成為政府拼經濟、發大財的工具,但卻是建立在地文化及特色的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