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黑嘿潶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麥路人》小小觀後感——模糊的界線

黑嘿潶
·
·

昨天和友人看《麥路人》(I’m living it)。

我平時比較少看電影,並非不喜歡,而是我的反射弧太長了。

看完以後會很混亂;再隔一天後某些片段卻會一直縈繞在我腦海裡。


以前我們常用的標籤,似乎被故事(被建構的真實)打翻了。


麥當勞是什麼空間?

麥當勞不僅是吃薯條或分享快樂的快餐店,而且也是某些人躲避老鼠、等待老婆回家、工作、寫功課、睡覺、建立感情的“被盜來”的空間。


在麥當勞過夜的都是什麼人?

不能單一的以“貧窮”或“潦倒”來進行分類。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立體的故事,有風光過的證券交易員、一心一意為了女兒留在香港上學的媽媽、不缺錢但承受巨大心理創傷的前消防員、既不缺家也不缺愛而離家出走年輕人…… 


阿博回家了嗎?

那幕夜燈照亮下的凹凸不平的牆身,搭配單個巴士站台和空座位給我的印象挺深的。似乎是每個都市人也曾經在某個深夜或凌晨經歷過的。他回家了嗎?他真的需要踏出巴士,被母親見到;才算是“回了家”嗎?


手機及大合照

我其實有點懷疑那個手機是偷來的……偷來的手機——一個惡劣且違法的行為,紀錄下了“全家福”——每個人最美好、最無憂無慮的瞬間;也是唯一可以實體保留下來的印記。


小疑惑:(1)錢是什麼?——媽媽寧願以自己的身體交換也不去借。(2)電影英文名字中 “I'm living it" 裡的“it”指的又是什麼?

最後的小感想:(1)電影中的配樂很棒,完全烘托了場景的氣氛。(2)情節側重了廣度,缺少了深度及其延伸下去的社會真實性。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