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 - 書寫地方 - Day3 - 靠近海的方式
當然是發呆。
海不是地方,是方式
海邊不是景點,不是療癒商品,也不只是現實中的一個地方。它是一種方式,一種在活著時可以暫時安放自己的方式。有時是我走向它,有時是它把我拉回來。它像一個不說話卻始終在場的朋友,靜靜地呼吸著,陪我靠近某種內在的節奏。
海不會問你來這裡做什麼,也不期待你帶著答案而來。它只是用自己的方式陪伴著你,不對你做什麼,卻總能讓你不知不覺慢下來。
一張內在情緒的地圖
我常想,那其實是一種情緒的地圖。一張只有我自己能看得懂的內在地圖,是由一些看似隨機的片段感受組合而成:濕濕的風、午後牆上的光影、小說裡無名圖書館的氣味,或是一棵橫躺在馬路上的老樹。這些碎片在腦海中留痕,成為記憶中「靜下來過」的標記。
有時候是海邊散步,有時是某個午後誤闖的小鎮咖啡館,也可能只是捷運上那十分鐘的鋼琴聲。這些片段像書頁間夾著的乾燥葉片,不再鮮明,卻保留著氣味與時間的溫度。
入口:不是目的地,而是節點
這些地方從來不是目的地,更像是一種「入口」一個介於內與外之間的節點。它們沒有地址,不一定有名字。多半位在邊界之處,像濱海的堤防、雨後操場的角落、家具店門口綠意遮蔽的騎樓。
我總是在經過時,才發現這些地方向我打開。不是我找到了它們,而是它們感應到了我。我不確定那是不是邀請,但我知道,我可以停下來,不再防備。
入口最大的魅力是,它讓人保持「剛到」的心情原來我才剛開始啊!我不用急著離開,時間是可以揮霍的,而我,就是我自己的主人。
海,是那個最完整的入口
也許,海只是剛好滿足了入口的條件,又靠近風,靠近水,遠離語言與視線。它是一種低頻的頻道,你得安靜、耐心,才能對上。那聲音像是內在波動的回聲,讓我不再急著想清楚什麼,而是允許自己從「要處理」轉為「可以放著」。
海不只是讓人放鬆的自然景觀,更像是一種不加修飾的心理狀態。不是等我整理好情緒才去的地方,而是允許情緒自然分層、安放的所在。
我與這些地方的關係:發呆即可
我與這些地方的關係,從來不是安排出來的,而是「撞見」的。像所有無法預期的相遇,只要對了頻率,就會反覆回訪,變成一種私人的儀式。
我的體驗方式很簡單:行走、坐著、發呆。偶爾拍照,但多數時候什麼也不做。白噪音、海浪聲、微光的影子,它們不需要被紀錄,因為我更想感覺。我喜歡這樣發呆著,靜靜登入自己的狀態。
登入:重新成為自己的練習
有時候,我的冥想也從這些場景開始。內心浮現出某個風景,身體靜止但意識正在遠行。那是一種「登入」的狀態,一種重新成為自己的方式。這樣的地方不為誰存在,它們只是剛好在那裡,而我也剛好準備好與它們對頻。
所以「當然是發呆」,更是一種練習不需證明的存在,一種無需解釋的靠近。在那些微小、無名、不被標記的時刻裡,我得以再次成為我自己。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