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关于「大问题」
Dear Echo,
好久未联系,近来可好?
上次成都之行还未正式感谢你的款待,离开之后我们也没再好好的“谈天论地”,就像我们面对面坐下聊天时那样。这大概跟我内心的反抗有关吧,我讨厌社交软件上无趣的碎片化交谈,它太耗费一个人的精力了,所以我很少主动跟别人通过社交软件聊些有的没的,而社交软件的属性却是只能提供碎片化的交流,这也使得我内心十分抗拒线上的无意义社交,我也曾一度控制微信的使用时间。关于社交媒体的使用,我们是有很多共识的,从见面聊天时我们极少看手机边能知一二,不然我们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次的深度交谈。
说到深度交谈,你是一个极好的交流对象,因为你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又是个很好的倾听者。在成都的一周时间里,我们见面的几次交谈,你都激发了我的很多想法,同时也让我自己整理了这些思考,更整全性的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而我相信,在我们的对话中你也必然收获不少。这就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理性”,简单说就是基于交往过程人们所获得的思想,这也即中国经济学者汪丁丁教授所倡导的“对话的逻各斯“:由对话揭示真理。“交往理性”是一种双向敞开的过程,不是由一方决定真理,而是在双方或多方探讨的过程中,真理自然显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对话推进的。因此,我极度享受一次好的对话场合,当然更重要的是一个好的对话对象。
上次见面时,正逢我从寺庙练习冥想回来,我们谈论了很多关于自己对宗教的认识,谈论了佛教和基督教在对世界、对个人生活上的阐释,同时也聊了聊我们自身的生活感悟、人生意义。而这些所谓的“大问题”似乎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因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又或者,这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谈论它们是无意义的,甚至会引起争论,因此很多人不愿谈及,只想过好眼前的柴米油盐生活。但眼前的生活真能离得开这些“大问题”吗?
人与动物很大的一个区别在于人是有思考能力的。动物只有“行动”,捕食、睡觉、交配…都是一种本能反应,它们从不会反思这些“行动”。但人不同,人还有“知”的能力,我们在做一份“好”工作时,我们还要对这份“好工作“有个理解,什么是好工作?赚钱、稳定......;我们在过一个”好生活“时,我们必然需要对”好生活“有个理解,什么是好生活?家庭合睦、有车有房......;我们不仅仅需要一个良好生活的状态,还需要有对良好生活的认识。这种认识便是“知”,便是理解,便是“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开篇说,人天生求理解。人从出生开始便在寻求理解,理解工作、理解生活、理解死亡。基督教有基督教对良好生活的理解;佛教有佛教对良好生活的理解。而恰恰是这些对生活、对周遭世界的理解指导着我们的选择和行动。如果一个人觉得好生活的标准是有车有房,那他就要努力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如果一个人觉得好生活的标准是待人友善、关心他人,那他便会如此行事。
因此,这些“大问题”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当你问到什么是良好生活时,你必然会在过去的历史中找寻,问问古人对好生活的理解,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好生活的阐释;基督教和佛教对好生活的理解。你也会往自己过去所经历的东西中去找寻答案,是否有那么一刻你曾体会过好生活,只是现在把它遗忘了。
和你聊这些“大问题”总是愉悦的,在我们的对话中,我能感受到你对身边人和周遭世界的关心,一种切实的关心。这种关心在这个时代尤显珍贵。还记得上次在寺庙练习冥想时,其中一僧人授课时说过一段话,他说,“你们来这学习冥想我们不渴求你们任何东西,但如果我们的授课能让你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那这个世界就变得更好些,而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好了,那我的生活自然就变得更好。”
在这个每个人越来越向内收、只关心自己的社会,关心他人、关心世界变得越来越难,但却也越来越紧迫。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我们每个人就像网一样紧密相连。而就像那个僧人所讲,有时候在付出的时候,自己往往是收获最多的那个。就像我们在对话时,似乎很多时候是我在解答你的疑惑,但其实我才是那个最受益的人。因为当我身边人都开始向外关心时,我所在的community便处于良序状态,而我自然便处在好生活的状态。
因此,愿我们一道努力,朝着良好生活的方向实践!
第一次给你写信,看似突兀,但我想,以你对我的了解,也属正常。还记得上次咱们聊天时,我说过去半年自己变化挺大的,但你却说,“其实你一点没变,我认识的你一直是这样呀。”这句话我记忆深刻,也许你说的对,我所认为的改变,不过是把遮蔽了本质的东西去蔽了。但你却能在很早以前就看到我的本质,实在是感动。
最近特殊时期,愿一切安好!
奇
2020.1.30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