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施登騰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數位轉譯系列:前數位時代的「內容策展」

施登騰
·
·

若沒有太多的數位裝置在展覽中提供延伸與擴增內容,「一展即全貌」。

任何支撐展覽的研究資料都是重要內容,但要以數位形式展示,就存在著「資料解碼 Data Decipher」/「內容轉譯Content Interpretation」/「跨媒體敘事 Transmedia Storytelling」的技術問題。這些因著展示科技蓬勃發展而來的議題,都使得 「轉譯規劃Interpretive Planning」顯得更為重要,特別隨著數位科技與設備發展而逐漸受到重視的展示科技趨勢。但究其實,能以展示設計正面直擊主題意旨與研究內容的策展功力,依然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最近參與的專案確實都是以數位轉譯為主,但在整理書房不意地發現以前曾參與的規劃案~【嘉義市立博物館~交趾陶文化產業展】,遂興起撰寫此篇。

地方產業文化館勃發年代

當時在文建會時代,曾依地方產業特色,於多個縣市推動產業資訊館的興建(如白河蓮花資訊館、三義木雕博物館館、坪林茶葉博物館...等)。當時嘉義有著名的交趾陶產業特色,所以規劃興建交趾陶博物館,並委由陳國寧教授擔任【交趾陶博物館展示計畫】主持人,個人也任職執行團隊,負責展示內容規劃與展示文字撰寫,館舍籌建地點就在文化中心地下室,於2000年5月正式啟用。

嘉義市於2004年3月在闢建「嘉義市立博物館」之後,另於該館再增設「交趾陶工坊」及「交趾陶特展區」,但還是以嘉義市文化局地下室的交趾陶館為主要的展示館。2017 年委託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團隊執行【嘉義市立博物館營運管理委託規劃案】後,遂啟動2018年下半年開始的「計畫性整修工程」。

個人曾在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月刊》發表過「葉王絕技-慈濟宮行得館交趾陶攬勝」,主要是當時正為規劃嘉義市立博物館的交趾陶館(位於文化中心地下室),個人負責軟體工程(即展區規劃與展示內容撰述),【嘉義市立博物館籌建計劃】是由陳國寧教授擔任主持人,個人也任職該計畫的執行團隊。因此該文撰述能得益於交趾陶館之研究調查工作資料,像該文中照片都是委請攝影師赴台南(縣)慈濟宮實拍的專業作品,當時葉王交趾陶作品尚未登錄為文化國寶。但因為原圖已不在手中,翻拍雜誌效果也不好,所以就用舊版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的照片。

葉王交趾陶作品【加冠】手持官帽,此作為一對,另一尊為【晉爵】,唯手中的「爵杯」已失。圖片來源:http://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3128

該文雖從研究入手,但也偷渡一些美術賞析。因題旨為葉王技藝,所以仍以葉王作品為分析主體。但從造像、釉色、施作、體裁來看,其實葉王之技無藝師承繼是相當明顯的,但限於篇幅所以沒多提,後來也未再著手於此論。但執行嘉義交趾陶館案,印象很深刻,當時與林添木藝師一系弟子們進行紀錄採訪與田野調查時,對於林添木藝師係師承葉王嫡系弟子,應定位為第三代宗師,且從黃得意處獲「寶石釉」配方的說法,也就是低溫鉛釉(以鉛為助熔劑),幾位弟子是深信不疑的。經查找,至今仍有多篇論文對於台灣使用的低溫鉛釉,是以「寶石釉」名之,亦分「寶石釉」為「葉王」一系,而「水彩釉」為「洪坤福」一派,若想進一步了解,建議讀台藝大張庶疆教授【交趾陶捏塑技法之探討】一文,張教授從科學工藝研究入手,並有匠師訪談與示範,近來再讀收穫很多。「寶石釉」一名雖提升了台灣交趾陶釉色的價值,但此名的起因,不得不談1982年,也曾師事過林添木藝師的劉銘侮先生的交趾陶作品於基隆海關被扣,且由故宮專家誤判為國寶的憾事(說是「憾事」是因為聽一些前輩說了此事的後來的發展)。自此「寶石釉」一名,以及「寶石釉之秘」,就成了劉先生高價作品宣傳的特出之處。若以陶瓷藝術史料審之,「寶石釉」確實也只是台灣交趾陶獨有(或特別強調)的燒製工藝特色。因此,雖然展示規劃設計上仍從坊間與學界的交趾陶「寶石釉」用法,以上較敏感且需論證的資料自然不在當初【交趾陶博物館展示計畫】或後來的【嘉義市立博物館籌建規劃書】中。

談交趾陶館展示轉譯

下圖是所參與【嘉義市立博物館籌建規劃書】的封面,此籌建規劃書是合併了當時已完成的【陳仁德石頭資料館規劃研究案】與【交趾陶博物館展示計畫】兩項軟硬體計畫,依當時張博雅市長規劃向政府部門爭取預算的大型展館提案計畫。

【嘉義市立博物館籌建規劃書】封面。

如前所言,【交趾陶博物館展示計畫】是陳國寧老師所主持完成的,個人也任職軟體內容研究與執行團隊,就負責其中展示主題規劃與展示內容撰寫。交趾陶博物館就於2000年5月正式啟用。館舍地點是在文化中心地下室,後來就稱之為「嘉義市文化局交趾陶館」。嘉義市博物館於2004年3月闢建後,才於市博館內再增設「交趾陶工坊」及「交趾陶特展區」。

以下序列圖是提供【嘉義市立博物館籌建規劃書】(即【交趾陶博物館展示計畫】)中的交趾陶展區內容設計概要。

在此也提供「嘉義市文化局交趾陶館」網站所列六大展示區規劃,官網網頁簡列如下:

  • 第一區/交趾陶之美:
  • 本區是觀眾的入口區,設計上以感性的空間效果吸引觀眾領略交趾陶特有的美感。本區營造具有審美效果的創意空間,使觀眾對本館及交趾陶之美產生第一印象。
  • 第二區/交趾陶探源:
  • 本區介紹葉王生平、創作傳奇與行腳,並介紹重要交趾陶作品的分佈及遺存現況,說明交趾陶的淵源流傳,以故事性、參與性的手法設計主題,讓觀眾在觀賞與互動中認識葉王及與他同時期匠師們的風格與現況。
  • 第三區/交趾陶與建築裝飾:
  • 交趾陶裝飾的部分通常較高,不易被細看,本區宗旨在使觀眾能近看微觀作為建築裝飾的交趾陶作品的精緻與裝置功夫,並讓觀眾瞭解交趾陶與建築的裝飾藝術有密切的關係。
  • 第四區/交趾陶的創新:
  • 林添木先生最重要的成就在於對交趾陶的傳承與開發走出一條新路。本區介紹林添木及其門生的成就,說明交趾陶藝的演變與創新。
  • 第五區/現代藝師區:
  • 此區規劃目標為全國藝師研究成果的發表及產業資訊交流的園地。
  • 第六區/特展區:
  • 定期展出各種風格不同之陶藝作品,增加本館展出內容的可看性。
在以前就有要求對稱、字數統一的處女作惡習,至今仍是。
記得當時規劃查找此區相關展示資料時,「探源」屬易事,難在呈現「葉王絕技」、「早期重要匠師」,幸當時已有許多年輕學者投入相關研究與田野調查。陳國寧老師團隊也奔北走南拍攝記錄了許多珍貴材料了。
當時得益於林添木弟子高枝明、蘇俊夫、林洸沂、林智信等人的協助,以及幾位所分得模具與工具的整合,方能重現當時燒製工序。
這部分應為介紹嘉義交趾陶產業的重要展區,也是當時文建會補助籌建地方產業資訊館初衷。
這些展示設計規劃重點在寫就後,還經過主持人陳國寧老師確認,以及諸位顧問建議、公聽會審核後方定稿的內容。作為硬體展示意象的設計建議。

這些展示設計規劃重點在寫就後,還經過主持人陳國寧老師確認,以及諸位顧問建議、公聽會審核後方定稿的內容。作為硬體展示意象的設計建議。

依據【交趾陶博物館展示計畫】,在歷經下列諸項工作後,方在執行後4個月後,完成必要的內容轉譯,並確定展示腳本:
・「審定展示綱目與計畫初稿」
・「召開嘉義市交趾陶博物館公聽會」
・「與硬體設計師會談」
・「訪談蘇俊夫先生/取得林添木匠師模具、模型、窯爐」
・「訪談林洸沂先生/委請其製作葉王廟宇裝置複製品/取得林添木匠師用印」
・「訪談林智信先生/取得林添木匠師模具、手稿、教學照片」
・「訪談高枝明先生/取得燒製工序各項模型/委託製作林添木胸像/出讓葉王、柯訓、洪坤福、黃得意等名家之作」
・「訪談林進燈先生(林添木之子)/取得其父之匾額、試片、模具、參考書、獎座、照片、窯爐」
・「訪談葉金樹先生(葉王之子)/取得其研究手稿」
・「進行嘉義市城隍廟、台中縣摘星山莊、台南學甲慈濟宮、台南佳里震興宮等處葉王與林添木遺作」

目前的展區設計如下組圖,基本上所有的展示硬體設計都是以展示腳本為準,:

圖片來源:嘉義市文化局網站「交趾陶館簡介」http://www.cabcy.gov.tw/web/ArtZone/KojiPottery/AboutKojiPotteryExhibitionRoom/AboutKojiPotteryExhibitionRoom01.htm
圖片來源:嘉義市文化局網站「交趾陶館簡介」http://www.cabcy.gov.tw/web/ArtZone/KojiPottery/AboutKojiPotteryExhibitionRoom/AboutKojiPotteryExhibitionRoom01.htm
圖片來源:嘉義市文化局網站「交趾陶館簡介」http://www.cabcy.gov.tw/web/ArtZone/KojiPottery/AboutKojiPotteryExhibitionRoom/AboutKojiPotteryExhibitionRoom01.htm
圖片來源:嘉義市文化局網站「交趾陶館簡介」http://www.cabcy.gov.tw/web/ArtZone/KojiPottery/AboutKojiPotteryExhibitionRoom/AboutKojiPotteryExhibitionRoom01.htm

談交趾陶產業文化研究

個人並沒有再撰寫交趾陶相關研究的想法,這主要也是因為個人的主觀偏好,沒曾對台灣文物花太多心思。試過,仍無感。但有幾位以前就認識,或最近受推介結識的台灣文物研究者,個人還是相當佩服的,特別是他們投入台灣民俗文物的研究成果,個人甚是推崇。

所以,在沒有更滿意的研究成果前,僅將完成少部分的內容與英文翻譯羅列如下:

早期的台灣交趾陶一樣是作為寺廟與富家宅第裝飾的建築構件,而工匠會從歷史故事、戲劇、文學及神話裡面,選擇合乎傳統社會倫理與價值觀念的題材,在寺廟的壁堵上捏塑成一齣齣戲台的場景,對信徒宣揚教化與勸戒,比較有趣的是台灣民間酬神戲的戲碼竟也是交趾陶工匠的取材來源,在台灣的民間信仰活動裡面,都把「扮戲齣」作為敬神的最虔誠奉獻,所以透過工匠的巧手創作後,一堵交趾陶作品就成了一齣永遠表演給神明觀賞的「酬神戲」。Early Taiwan Kochi (Jiaozhi) ware was also a decorative pottery for temples and homes of the wealthy. Craftsmen drew on history, plays, literature and myth for topics expressing social values and ideology. Scenes on temple walls became theatre backdrops, used in advising and preaching to temple faithful. Rather more interesting Taiwan folk repertoire was a resource for Kochi artists. In the activities of Taiwanese folk religion, these performances became the most sincere offering to the gods. Through the skilled hands of the craftsman, such historical episodes could be last forever as ceramics.
這些學甲慈濟宮交趾陶是由一位相當具有傳奇色彩的清代匠師~葉王所創作的,葉王的作品在日本備受讚譽,有「台灣絕技」的美稱,甚至於台灣早期的交趾陶研究著作中,還評譽為「興到手動,即成妙品」。The Kochi wares we saw at the Xuejia Ciji Temple, Tainan, came from the hand of the accomplished Qing period master Ye Wang. Ye Wang’s work was praised in Japan as a great feat of Taiwanese art. Researchers on early Taiwan Kochi ceramics even say, “a flick of the hand, a masterpiece.”
葉王作品題材廣泛,雅俗均能入題,鮮活的形體、細膩的表情刻劃以及溫潤鮮豔兼具的釉彩,都讓葉王成為所有工匠競相追求的絕藝標竿,成為台灣交趾陶的第一人。The subjects of Ye Wang’s work are extensive. Folk customs of every kind are known. Vitality of shape, detailed expression, as well as the glossy colors, made Ye Wang the cynosure of his competition and the leader of Taiwan Kochi ceramics.
仔細的檢視葉王的作品,會發現釉彩的含鉛量仍然很高,以至於位於廟裡面的作品會受到香火燻黑跟自然風化,裝飾於外體建築上的作品更因為長期陽光曝曬跟雨水浸淋,而受到更快更嚴重的損壞,釉層呈現塊狀的剝落現象,亮度也比較低,再加上廟方的時時翻修與盜賊竊取,現在所見的已經是葉王僅存的少數作品了,不過他對台灣交趾陶的影響與貢獻是非常大的。A detailed inspection of Ye Wang’s pieces reveals that the lead content of the glazes used is very high, artifacts placed inside temples would be corroded by smoke and age, while those on the outside would be exposed to sun and rain. and be even more severely damaged. The glaze is subject to peel off in chunks. They are also less glossy. Besides, due to the constant temple renovations and the depredations of thieves, and only a fraction of Ye Wang’s works have survived. Still, his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 to, Taiwan Kochi ceramics is huge.
近年來台灣交趾陶在功能及形式上產生了質變,已經逐漸由寺廟跟富宅裝飾的壁堵上,走進了民間的客廳擺飾,與民眾的生活更貼近了,也為延續傳統工藝創造了生存的商機。但這些現代作品跟過去有什麼不同呢?In recent years the shape and function of Kochi ware has changed. It gradually left the walls of temples and wealthy homes and appeared in the living rooms of the common folk, becoming closer to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extending the artistic tradition, using commerce to survive. Yet, how are modern piece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交趾陶作品原是裝飾在高處的,所以要做任何戲劇性的動作或者是場面鋪陳,都必須考慮到底下觀眾的視點,因此,塑像的形體或擺置都會向前傾斜,而且背面也因為根本看不到,以及要顧及到安置固定的需要,所以就省略不作。The Kochi ceramics were used to decorate in high places. Thus, for theatricals, or for display, the artist ha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dience below. As a result, the shapes and placement of the figures tilted outward. Moreover, they had no backs, since they weren’t visible and the space was needed to stabilize the object.
但是我們正好可以從背面看到白色的胎骨以及掏空的胎體,早期交趾陶的釉層都比較薄,所以為了正確的表現色釉彩度,白胎的使用是絕對必要的。至於掏空的胎體,甚至是這種大型作品採用形體分燒的工藝特徵,則是因為清末到日據時期的交趾陶都是用小的簡易窯爐就地烘燒的,由於無法密閉,窯溫就比較低,所以工匠就必須採用掏空及分燒技術來燒製作品。此外,早期台灣交趾陶的彩釉仍然是屬於鉛釉系統,釉層也比較薄,因此一定會有細微的開片,這是值得注意鑑定重點。So from the back we can see the white, hollow body. Early Kochi glazes were thinn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glaze color the white clay body is absolutely demanded. As for the hollow body, even an object as large as this was fired in separate pieces. This is because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to the early Republic, Kochi ware was fired in small kilns or fire pits. There was no way to make them airtight. so kiln temperatures were somewhat lower. Thus, craftsmen were forced to use hollow bodies and fire the pieces separately. Early Taiwan Kochi color glazes were lead-based. The glaze was thinly applied. As a result, it will have hairline crackle. When authenticating, this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現代交趾陶就不同了,它們逐漸的擺脫了內地舊法的影響,人物及動物塑像尺寸更大,裝飾也更為繁複,而且它們大量的使用模具,連燒製方式也有了改變,變成先以高溫熟燒胎骨之後,再上低溫彩釉,而且上的是一種西洋釉上彩,像這種胭脂紅就是過去未見過的特殊釉色,於是現代交趾陶變成了色彩鮮艷,雕飾華麗的圓雕塑像。現代的交趾陶創作者會在作品下添加底座,而這底座似乎就是他們為延續傳統工藝生命所提供的解答,因為它讓交趾陶在現代商業社會中,找到站穩腳步的基礎,也讓交趾陶在走入民眾家中以後,找到了擺飾的新位置。Modern Kochi ceramics are different. They have gradually given up the old methods. The size of the people and animal figures is much larger, the decoration far more ornate. The vast majorities are made with moulds. Even firing methods have changed. Now, after the biscuit firing in high temperature, a low-temperature glaze is applied. Furthermore, it’s an imported foreign colour glaze. This rouge red colour was unknown in the past. Hence modern Kochi ware comes in an array of colours, elegantly carved figurines in the round. Modern Kochi masters add stands for their pieces. They seem to embody the answer to carrying on the traditional arts. Because Kochi ceramics must link with today’s commercialised society, it needs a firm foundation. After Kochi ceramics entered the homes of the public at large, it found a new place as a decoration.

參考資料:

張庶疆. (2011). “交趾陶捏塑技法之探討.” 2013南系古建裝飾藝術學術研討會.

王福源. (2013). 台灣嘉義交趾陶正名之思維. 美學與視覺藝術學刊.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