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Vinchent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史记·五帝本纪》读后(2)

Vinchent
·

黄帝以后的帝王,省略不看,只罗列一下夸他们的话:

说到帝颛顼:静渊【静渊:深沉稳重。】以有谋,疏通【疏通:通达。】而知事;养材以任,载时以象,依鬼神以制,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说到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郁郁:肃穆的样子。】,其德嶷yí嶷【嶷嶷:高大的样子。】。其动也时,其服也士。

总之就是从个人性格上,聪明,明智,仁义,通达,修身,爱民,敬天。这些词基本构成了一个理想国君的典型形象。当然,往小了说这是司马迁心目中的理想国君,但是往大了说,它也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士大夫阶级的普遍想法,乃至于影响到了后世对明君的评价标准,更乃至于影响了我们对于一个的道德评价。

做一个人和做一个国君在价值取向上是相同的,或者说相通的,是典型的儒家“修齐治平”逐步放大的理念。可是,这仍然只是一个评价标准,在当今的社会结构下,我们是否应该继续把一个国家或者一家公司“人格化”看待,以至于用做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下去的问题。

终于到了帝尧,他应该算是《五帝本纪》里的第一个主角。因为关于他,终于有故事了,不过我们依然顺着前面来看一下对他的形容: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已经达到“天”和“神”的境界了……就是很厉害吧!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在于“而不”,我们特别喜欢用“而不”,这就像我们常在文书里看到“既要……又要……还要……”,两者都在说“平衡”,我不确定能不能理解为“中庸”(因为这个概念比较critical,我需要日后的阅读来丰富对它的理解)。这里似乎反映出一种价值取向——平衡就是好的,什么都不能过度。同样,我们是否应该赞同这个基本假设呢?值得思考。

接下来记载了尧所做的意见重要的事情,就是天文历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在的历法。

然后就到了我心目中《五帝本纪》的重点内容,即选择接班人。


看起来尧非常早就开始选择接班人了,他的左右首先提供的人选是他的儿子,尧拒绝了,理由是他的儿子“顽凶”,不堪大用。其次是大功臣共工,尧也拒绝了,理由是他确实会讲话,做事不讲规矩,看起来不错,实际上会坏事。于是这个讨论没有结果,进入了下一个议题。

从这里我们看出来一点尧的选人标准:首先,并不是因为是儿子就不行,而是因为儿子性格有缺陷,过于顽劣;其次,也并不是过去有功劳就一定可以继承,所以尧主要看的是人品,目前我们了解到的就是性格要温和稳重以及做事要讲规矩

接下来的议题是治水,谁能治水?大家都说鲧,但是尧说鲧不行,但是大家还是说试试吧,果然九年之后,还是不行。

此处反映出两件事:第一个当然是尧早已看穿一切的圣明,其次也是他愿意听取臣下的意见,并没有绝对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此在写作上也埋下伏笔,鲧九年治水不成,那谁能治水呢?

转眼时间到了尧在位70年的时候,接班人问题再次提上台面。他的左右手下都自觉不行,尧说无论亲疏远近,都推荐推荐吧。大家都推荐舜!这说明舜早已经远近有名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而且,他孝得简直有点令人发指。

不过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舜是一个盲人的儿子,父亲坏,母亲蠢,弟弟霸道,而舜却“能和以孝”,把家庭关系处理的十分和睦,不至于让家庭堕落。

于是尧决定试验一下舜,于是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想从这两个女儿身上考察舜的德行。结果他表现良好,于是尧让他当宣传部长,宣传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结果非常好。尧让舜在山林川泽中行走,就算有暴风雷雨,也不会迷路。尧觉得他很圣明,于是说:“我考察你三年了,你可以登帝位了!”舜当然推辞了,觉得自己德行还不够,但最后还是在大年初一,接受了禅让。

这里不妨思考一下,在当今的职场环境中,如果你的领导给你一个升值的机会,你自己觉的能力还不够,你会推辞吗?

不妨再思考一下,我说的是“觉得能力不够”,是的,我们在接受一份工作的时候,会考虑自己的“德行”够不够吗?我们应该考虑吗?

又过了很多年,尧老了,让舜摄政,尧在一旁观察。然后又是天地祭祀,四方巡狩。并且订立赏罚规矩,赏罚都适可而止(依然是平衡的观念)。

接下来就是舜帮助尧处理包括共工在内的老功臣,这些人功高,但是各有缺陷,很难办,于是舜把他们请到了边疆,让他们安定边疆去了……这是不是最初的流放呢?

最后迎来了尧的结局,在这里还有最后一个有趣的地方。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尧不是不想让位给自己的孩子,他当然是想的,但是他心怀天下:不能利一人而损天下。这里暗示如果儿子还说得过去,那么立儿子并没有问题。

这是不是对禅让制的一种怀疑和保留态度呢?毕竟到了荀子的时代他已经怀疑禅让制是不是真的了,因为在他看来是不可理解的。而司马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似乎也流露出了一点自己的态度——他部分肯定世袭制,但是也主张需要选择明君。

而舜并没有直接即位,虽然摄政了28年,但是在尧死后服丧3年期满,把位子又让给了尧的儿子。接下来比较有趣:

诸侯不去尧儿子那上朝,打官司的不去尧儿子那打官司,唱主旋律歌曲的不歌颂尧儿子,而是都继续留在了舜这边。

舜曰:天也!然后回去接下了帝位。

这算民主的火苗吗?如果这不算,那么民主的思想是否在《史记》这第一篇就有所体现呢?值得思考。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