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Frances_若洋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出入平安》

Frances_若洋
·
·
當你在述說彼此的文化是多麽地不同的當兒,同樣作為國民身份的你們,在平等的對話裏又是驚人地相似。

那是臨近農歷新年期間的日子,當時我還在電臺主持周末早班節目。趁著播出整點新聞的時段,廣播室那道厚重的隔音門突然開啟,一名相熟的技術人員走了進來準備進行例常的器材檢查。我對他微笑點了點頭以示招呼,便繼續手頭上的工作。他突然指了指廣播室墻上紅彤彤的新年裝飾品,然後開口問道:「那是什麽意思?」我望向他用手指出的位置,那是一幅紅底金字的橫聯,寫著出入平安四個字。

面對這個猝不及防的問題,在我還沒開口之前,他語帶含蓄又有點靦腆地笑著繼續說道:「我曾經在很多華人的家門前看過,但是一直都不知道這是什麽意思,妳能告訴我嗎?」我感覺自己頓時成了文化大使,身負文化傳播的重任,隨即嘗試透過國語利用最簡單明了的方式,跟他解釋每個方塊字的基本含義,以及通常華人用以裝飾門楣的寓意,意即每日出門都能平安歸來。整點新聞播畢,短暫的文化交流環節結束,他看似帶著被滿足的好奇心離去,留下了仍在對於這個提問而感到訝異的我。

圖片來源:手機攝。

在以上可能是對方隨口一問的互動中,卻讓我在事後反省作為一個馬來西亞人的身份,並且感覺到有些慚愧,因為從小生長在這片我所熱愛的土地上,卻是第一次借由一幅四字春聯和友族分享華人農歷新年的文化經驗。考試寫作文或在面對外國友人詢問時,多數時候都可以本能反應似的回答道:我國是個多元族群社會,各族之間互相尊重友愛、和諧相處。然而事實卻是國內大多數人對於多元族群社會的想象,依然停留在片面單薄的認知基礎上。由於缺乏跨文化的交流,導致有人選擇瞇起眼睛,僅僅透過鑰匙孔般、狹隘有限的框架去理解他族,因為這是最不需要耗費力氣的方式。

因此,提高跨文化的敏感度與促進跨文化的交流是重要的。跨文化敏感度(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可以被定義為個體具備的能力,也就是一種能夠理解和珍惜文化差異的認知,進而達到在跨文化交流中產生適當且有效的溝通行為。為了探討刻板偏見與文化差異對於不同文化之間交流所形成的影響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傳播學者米爾頓·J.貝內特(Milton J. Bennett)發展出一套有關跨文化敏感度的發展模式理論。這項發展模式彰顯出個人在面對處理文化差異時會經歷一連串敏感程度逐漸增加的過程。

圖片來源:https://www.idrinstitute.org/dmis/

貝內特認為,文化脈絡作為個人感知世界、理解現實的管道,身處不同文化環境的人理解現實世界的方式也必然會有所不同,但是透過漸進式的認知改變與逐步接受文化差異,可以使人得以跳脫因為族群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或族群優越感產生的框架。這也意味著,有意識地發展並提高個人的文化敏感度,能夠讓人懂得接受並且尊重文化與文化之間產生的根本差異,進而達到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文化可以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看待周遭世界的視角,也可以使人產生偏見或不切實際的期待,而這很可能會引發沖突與糾紛。因此擁有並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度,可以讓個人在多元文化環境裏與人交際的過程中,在表達和行動之前先做到自我審視與評估,以達到更具同理且互惠的相處關系。

無論如何,這一切仍要建基於個人對於自身文化的足夠理解,並且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在溝通方式和價值觀上必然會出現相異之處,才不會又流於刻板印象的思考方式,一味強調你我之間的不同而陷入對於他者的汙名與歧視,也因而才能夠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對於文化差異的包容與尊重。身處馬來西亞的我們,全年都享有許多慶祝各族佳節的公共假日,除了將之當成是工作上學之余的喘息時間,也嘗試把這些喜慶氛圍滿滿的日子當成是跨文化交流的寶貴機會吧。可能你會發現,當你在述說彼此的文化是多麽地不同的當兒,同樣作為國民身份的你們,在平等的對話裏又是驚人地相似。

(原文刊登于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言路版,2022年1月29日。)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