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莎日常|染疫日記 Day 6 吃太飽比一直咳嗽還難受。
📅 May 18, 2022
凌晨
或許是前一日睡得太多,這時候居然睡不著了。
也對,畢竟感覺消失了一整天嘛!
自己就這麼一邊喝著變成消夜的豆漿,一邊追起了 @由羽禾 推薦的漫畫。
滑閱著在 Webtoon 上連載的〈某天成為公主〉,磨蹭到即將天亮時,才有了點睡意。可惡,漫畫居然是爸爸路線,我要路卡斯、路卡斯、路卡斯路線啊啊啊!
儘管身體還是處在虛弱疲憊的狀態。
但目前觀察起來,比昨天好很多了,至少不會動不動就想咳嗽,也精神多了。
在沒有咳嗽的情況下,上呼吸道也只是感覺黏膜多了點些,不太會癢痛。
如果不小心咳了,也只是搔癢而已,多喝點水或含點維生素C就消失了。
一般呼吸狀態下,感覺濕痰排得差不多了,比前幾日輕鬆不少。
可深呼吸的時候,就得多費點力氣。
吸氣到一定程度會誘發咳嗽,卡在肺裡的髒東西好似又深又零碎。
這部分感覺有點棘手,因為自己還找不到將它們趕出來的溫和方式。
不過,苦惱也沒用。
這可能得在康復之後,平常多喝點薄荷茶之類的長時間慢慢調理了。
上午
瞇了一會兒後,又到了早餐時間。
早餐都吃得很固定,然後還是一樣餐後隔個 1~2 小時來碗中藥。
喝完中藥後,自己的睡意回來了。
於是就順著這股睡意入睡,才不管時辰對不對,總之現狀是:
- 能睡就睡,不失眠比較重要。
並且在睡著之前,有小小地懷疑:
- 清冠一號是不是有「催眠」這種隱藏效果?
下午
看到午餐的時候,自己有點傻眼。
是一碗番薯葉,還有⋯⋯ 咖哩?咖哩?咖哩!!!
對,就是單純的自助餐的咖哩醬汁,淋在馬鈴薯塊上而已,其他什麼都沒有。
自己看得滿腦子問號,不明白為什麼鹹豆花會變成咖哩!
總之,吃完番薯葉之後,自己看著咖哩薯塊糾結了下,還是夾了兩口來吃。
然後它們就注定變成廚餘了。
才吃兩塊沾了咖哩的馬鈴薯而已,喉嚨就整個發癢~燒起來啦!!!(゚々。)
雖然很不想搬出醫生萬年不變的共通叮囑用語「忌吃油膩辛辣」,但事實上方向是對的。
通常在生病期間,真的不能吃辣的,特別是在 咽喉一帶有症狀的,辣一辣保證惡化。
後來將這事兒告訴家人後⋯⋯
對方一臉意外(咖哩會導致這樣),自己也很意外(鹹豆花怎麼會被換成這個)。
總之,交代這玩意碰了自己的筷子,裡面大概滿滿的病毒,還是扔掉比較好。
幸好,自己冷卻喉嚨的方法一樣簡單。
當時灌了大約 200~300 cc 的水,含著維生素C一會兒,就老樣子,順利熄火了。
並且,最後在一次地,喝了中藥沒多久,自己又倒頭繼續睡了。它真的不是催眠藥嗎?
晚上
這次午睡睡得比較久,勉強清醒過來時,已經是七點半了。
不得不說,最近對於醒來就得吃東西這點,其實有點抗拒。
尤其是當睡意遠遠大於食欲的時候,進食反而成了一種負擔。
不過對於液體倒是還好,也 難怪會有吊點滴這樣的發明 。
並且再次地,看到晚餐的時候,自己又傻眼了。
一杯牛奶、一整袋滿滿的雞肉,還有一整個便當盒的洋蔥炒蛋和青椒炒菜!
當自己好不容易吃完雞肉時,已經耗了一個鐘頭,再喝個牛奶就已經撐起肚皮。
就算隔了半個鐘頭喝完湯藥,那一整盒的青菜,最後還是只勉強吃完一半。
剩下的又只能變廚餘了⋯⋯ (✺ω✺)
昨天確實有短暫地變成咖波沒錯。(ㆆᴗㆆ)
然而,這次的晚餐忽然變成自己平日三餐的總量以上,整個感覺超恐怖的!( ×ω× )嚴重懷疑自己是不是被整了 XDDD
吃太飽比一直咳嗽還難受。_(┐「﹃゚。)_
雖然有點難以啟齒,但今天的不舒服幾乎都是來自於吃太飽。
明明一整天下來,只有全身疲倦與昏昏欲睡,連咳都不怎麼咳了的說⋯⋯
這陣子還是得想辦法勸勸家人,千萬別因症狀好轉就鬆懈亂吃。(つд⊂)真的懶得準備的話,就一顆雞蛋、一杯豆奶和兩顆水果打發我吧⋯⋯
截至翌日的午夜,推測自己總共攝取:
水份:1200~1500 cc 維生素C:1000~1500 mg 含糖豆漿:200~350 cc(早餐店) 無糖豆漿:500 cc 舒跑:150~200 cc
最後,順便補充一下這兩天政府更新的防疫政策:
話雖這麼說,但實際上那個「遠距診療」到底是不是真的能用,就不清楚了。
不過自己都已經關了六天了,也已經進入康復期⋯⋯
之前私訊去問的幾個診所都還沒正面回覆,大概送交健保卡和檢體的那款還是不可行吧?
反正都快要關好關滿出關了。_(:3 」∠ )_
按照目前的進度,有預感在下週一之前就可以康復呢。
❀ 文末推廣 (*´ω`)人(´ω`*) ❀
🦣 象特市:https://liker.social/@sachanshih
💰 打賞箱:https://like.co/sachanshih
🎨 歐噴吸:https://opensea.io/sachanshih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