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如何「交陪」?淺談社區類型與樣貌
IPFS
經過這幾個月的奔走,對社區有了淺淺的觀察。社區裡組成分子不同,有固若金湯的眷村,這次選舉整村毫不掩飾地直說,票投丁守中,細究其背後原因,大多來自從小國民黨的餵養,學雜費補助、低廉的公寓管理費,可說是安居樂業。眷村裡的阿姨隨手一指,就說對面那棟戲稱「將軍樓」,達官顯貴、退休將官滿滿一幢,退休俸驚人。到了這年歲,還是需要人關照的,畢竟隻身來台,眷屬都在對岸,這也是眷村常遇到的狀況,獨居長者比例很高。
台北市其實也有農村社區,豐富的農作物跟特產,並不輸給中南部農業大鎮,這類型的社區就很講究「見面三分情」,通常電訪不太有效果,常吃閉門羹,但登門拜訪卻又另個光景,見面泡杯茶就能聊上把個小時,還不斷跟妳炫耀農產多精良、種植技術高超,只差沒拉你進田埂多走幾遭。村里之間人際關係非常緊密,過了那條溪,橫過那塊石頭,誰是誰的田絕對分的清楚。
倒是最常見的都會型公寓大廈,反而是最生疏的,安排個里民活動中心,多半停留在節慶出遊等級的村里聚會,有事就找里長,沒事就各過各的,要推動各項社區營造反而最難下手,大多是社區發展協會幾個人說了算,一頭熱的燒個幾年也沒了熱情,停滯甚至收攤的也不少。
總覺得拜訪社區,就跟社工要家訪有異曲同工之妙,往往要踏進社區,才會知道問題在哪;近年熱門的長照議題,也不一定適用每個社區,總之,見面聊聊再說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