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長男讀小學
我暗笑朋友為了入讀基督教背景名校而受洗的三年後,我們家小朋友也進了基督教背景的另外一所學校。分別是我們讀的這一間,我不需要用自己受洗來換取分數,只需要靠小孩自己面試過關就可以了。
我們小孩出生的前後幾年香港出生率都非常高,高到政府需要額外設立短命的小學來接收學生,所謂短命小學即為應付學額不足而臨時開設的,一般高峰過後就不再接收學生,等現有學生都畢業就會關閉的學校。新界區因為還要留學位給跨境學童,於是分配上顯得更為緊張。我們家是一早打算不參加殘酷的公立學校派位抽籤遊戲的,要自選一家合適的私立或直資小學入讀。當我把長長的學校名單打印出來,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把辦學團體親中的學校剔除,當時香港的狀況我們最想避免的就是國教的洗腦,當然不會讓小朋友去讀這種學校了。去年東京奧運會,那位亂罵羽毛球港隊代表伍家朗的老師就是在其中一間親中學校教書,萬幸從來沒有想過要考他任教的學校;接下來就是考慮辦學團體的宗教背景了,我本人雖然沒有信仰,但是基督教朋友極多,因為一些新聞對天主教的印象不太好,所以毫不猶豫的把辦學團體不是基督教的學校都刪除;最後一輪鑑於我不捨得搬離大埔居住,只能把上學路程太遠的學校剔除。
經過我大刀闊斧的劃線後,清單上剩下可以選擇的學校5個手指都可以數過來。當時幼稚園同學的媽媽們太害怕政府抽籤結果不理想,都是大包圍政策,報考十幾間學校是等閒事。我只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去考,能考上就去讀,考不上也就 等政府派位。在我劃剩下的五間學校裡,最心儀的學校是九龍塘宣道小學(宣小)。首先對宣小的母會──宣道會有良好印象;其次我們的小朋友比較內斂慢熱,不是一些喜歡領袖精英型學生的學校的菜,宣小校風低調沉穩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當年除了宣小,其餘學校大多都要至少面試兩輪,甚至三輪,考完筆試,面試小孩,再面試家長,還要家長準備一堆天花龍鳳的portfolio,比大人找工作還麻煩,我是不會有耐心去應付的。
我們小孩是放養大的,學術的興趣班一個也沒有上過,自然也沒有考取任何的證書,除了會玩也沒有培養出什麼特別技能,要我製作portfolio的話除了幼稚園給的成績單其他一概欠奉。宣小的報考極其簡單,只需要家長提供幼稚園成績單,填一份簡單報名表,參加一輪面試即可,面試內容就是簡單筆試和小朋友聊聊天而已,簡直是太對我這個懶媽的胃口了。帶小朋友去面試時,宣小的禮堂裡坐滿了等候的家長,我才知道那一年光報名的人數就超過4千。小朋友結束面試後和我分享,筆試都很簡單的題目,和老師聊了父母做什麼,平時週末有什麼活動之類的。他笑嘻嘻的補充,當老師問爸爸是做什麼工作的時候,他回答爸爸是賺錢的。我聽到後,和小朋友一起笑起來,心裡想的卻是「這個面試恐怕兇多吉少了。」學校正式公佈錄取結果那天,我一邊上學校網頁等查詢結果,一邊寬慰自己如果考不上還有政府的派位呢,總會有書讀的。結果出乎我意料的是小孩居然正選入圍,我當即鬆一口氣,不用去玩心驚肉跳的政府的抽籤派位了。
很多香港媽媽印象中的宣小是一間學業很緊張的學校,還要應付額外樂器的學習。事實上我們讀了兩年多,輕鬆得不得了。功課大部分都在學校的功課輔導課上完成,放學回到家才大約三點半,略略溫習一下就可以到樓下花園玩。在大埔本區讀書的媽媽都奇怪,怎麼我家小朋友可以天天都玩,不用做功課嗎?搞得我好像成了無底線溺愛孩子的父母一樣。當時在任的關校長曾經在家長會講過,家長要放心把小孩交給學校教育,教育是學校的事,也不建議家長額外安排補習班。學校不但學術的教育上很對我們小朋友的胃口,也會通過宗教引導小朋友做善良有禮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即便只是低年級學生,學校也會用心安排課程教育小朋友學習獨立思考。我記得有一次孩子帶了一張工作紙回來,上面有個表格,要學生列出覺得家裡不公平的事, 還貼心的留了格子給家長回應。我們的孩子圖文並茂洋洋灑灑列了一大堆控訴,例如吃飯限時間內吃完,經常催他要快點做完這個那個事等等,把我樂壞了,學校這是在「煽動」學生「顛覆」家長嗎?笑歸笑,我還是很認真的把我的回應填上去。直到老師觸碰紅線被投訴最後被DQ,我們才發現學校原來費了那麼多心思在引導不同年級的學生獨立思考。
不能在宣小讀到畢業是很遺憾的事情,離開了很多個月之後,小朋友依舊很掛念香港的老師和同學。小朋友投訴台灣的學校到5點才放學,回家還要做2~3樣功課,幾乎沒什麼時間可以玩,小朋友還投訴台灣的數學教得太簡單,投訴中文教得太深……身為一個非常民主的媽媽,當然抱怨都會認真聽,但是一切照舊,該上學還是要上學去的。慢慢習慣後,現在終於也很愛台灣的學校了,雖然還是會抱怨中文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