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萊爾、愛倫·坡與翻譯

Dora
·
·
IPFS
·
寫於2020年6月25日

十九世紀的文學,多稱以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唯美主義交錯角力為特征。較早的愛倫·坡多被認為是浪漫主義作家、唯美主義先驅,晚一些的波德萊爾則被視作從浪漫主義末期躍向現實主義的人物。從這方面看,兩位都遊走在不同「主義」的邊緣,都難以被某種「主義」所界定。

但兩人緣分遠不止此。創作方面,波德萊爾以散文詩著稱,愛倫·坡也寫過散文詩,Eureka: A Prose Poem,並稱這是自己最偉大的作品;兩人的作品從不吝嗇辭藻,也從不乏怪異、迷幻的比喻和幻想;當然更直接的,波德萊爾在出版自己的詩作前,以其文藝批評文章和愛倫·坡譯作聞名,波德萊爾被認為(或自認為)是愛倫·坡最好的法語譯者,是「唯一能夠讀懂愛倫·坡的人」(Renvoise)。甚至有觀點認為,波德萊爾對愛倫·坡的喜愛使得他無法進行客觀的批判,對於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批評家而言實在是有些浪費(Quinn 7)。但在當時,愛倫·坡並未受到美國文壇的認可,甚至因其生活習性,在眾人眼中是個墮落浪蕩子式的人物。為此,波德萊爾曾說:

「If you talk to an American about Poe, he will per-haps recognize his genius, ...but with a sardonic and imperious tone, ...he will go on to tell you about the poet's disordered life, his alcoholic breath which would have caught alight in the flame of a candle, his wandering habits; he will tell you that Poe was an erratic and heteroclite being...I am persuaded that Edgar Poe and his mother country were not on a level.」 (Selected writings on art and artists 165)

「如果跟一個美國人談起坡,他可能會承認這人確有幾分才華,但之後他就會用一種嘲諷蔑視的語氣……跟你講這位詩人生活混亂不堪,他酗酒,嘴裏的酒氣前面放根蠟燭都能點著,他喜歡到處亂逛;還會跟你講坡這人十分古怪……我相信,埃德加·坡的祖國跟他並不在同一水平上。」

波德萊爾欣賞愛倫·坡的才華,包容、理解甚至辯護愛倫·坡的不羈行徑,或許因為兩人的人生際遇亦有不少相似之處。坡幼時失去雙親被收養,青年時和養父爭吵斷絕關系。波德萊爾年幼喪父母親改嫁,青年時也同樣跟繼父矛盾頻發。再之後,愛倫·坡嗜賭酗酒,波德萊爾沈迷鴉片;後人記得愛倫·坡追求朋友母親和未成年表妹,也記得波德萊爾奢侈享樂、流連聲色。最終,40歲的愛倫·坡被人發現醉死於街頭,46歲的波德萊爾因中風逝世。兩人一生,巧合般地寫滿了同樣的荒謬、放縱與苦難,因此波德萊爾對於坡經受的一切尤其能夠感同身受。他曾在一篇譯者按中寫道:

「Pourquoi n'avouerais-je pas que ce qui a soutenu ma volonté, c'était le plaisir de leur présenter [aux Français] un homme qui me ressemblait un peu, par quelques points, c'est-à-dire une partie de moi-même ?」(Œuvres en prose d'E.A. Poe 1063)

「我沒有理由不承認,這人與我有些相似,從某種意義上他是我的一部分,向法國人介紹他讓我感到快樂,而這快樂讓我愈發堅強。」

有趣的是,波德萊爾與愛倫·坡之間並非文學史上常見的啟發和被啟發、影響和被影響的關系。波德萊爾向來是個驕傲的人,他這樣描述自己第一次讀到坡時的經歷:

「In…1847, I came upon a few fragments of Edgar Allan Poe, and felt a strange sort of shock…I discovered, believe me if you will, poems and stories that I had already thought of, but of which I had only a vague, confused and disorganized idea, and which Poe had managed to pull together and perfect.」 (Pichois 145)

「……1847年,我碰巧讀到一些埃德加·愛倫·坡寫的東西,當時吃了一驚,那是種很奇怪的感覺……我發現,我說真的,發現這些詩這些故事都是我之前想到過的,但在我腦中只是一些模糊、混亂、不清不楚的想法,坡把我的想法整理好、完美地拼接在了一起。」

他並非將坡視作偶像,而是把他當作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所謂「他是我的一部分」),他欣賞坡筆下的美,也是篤定地相信自己的美。

看到自己腦中徘徊已久的念頭十幾年前被一位操著不同語言的同行近乎完美地呈現在紙上,對於波德萊爾而言,在震驚、欣喜之余,怕還有一絲苦澀。因為無論是文藝批評文章還是翻譯,都算不上獨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都有些「拾人牙慧」的意味。沒能親手將想法呈現出來,而被別人「搶了先」,只得去翻譯,想來也應有不少遺憾。因此,對待翻譯愛倫·坡一事,波德萊爾的感情也很復雜。1865年,在一封寫給小說家Paul Meurice妻子的信中,波德萊爾寫道:

「J'ai perdu beaucoup de temps à traduire Edgar Poe, et le grand bénéfice que j'en ai tiré, c'est que quelques bonnes langues ont dit que j'avais emprunté à Poe mes poésies, lesquelles étaient faites dix ans avant que je connusse les œuvres de ce dernier.」 (Correspondance 466-7)

「翻譯埃德加·坡我浪費了很多時間,其中最寶貴的收獲是在他的作品裏學到了一些好的詞句,之後借鑒到了我的詩裏,而那些詞句,在我發現它們十年之前就已經有人寫出來了。」

誠然,波德萊爾的作品中隱隱有愛倫·坡的影子,但對讀者而言,這些影子之於波德萊爾的獨創性並無損害甚至有所增益。波德萊爾和坡一樣,歌頌毀滅、苦難的美,但他比坡更現實更潮濕,少了一些無邊無際的幻境,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被現代吞噬的人群和城市身上,去寫虛偽的讀者和憂郁的巴黎。與黑貓和渡鴉相伴的坡試圖逃離現實卻無論如何也掙脫不開,最終以死亡和毀滅的形式爆發,但波德萊爾不同,他不曾花力氣逃脫,而是徑直走向醜惡和欲望,說:瞧瞧,這就是美,這就是現實。

但對於當今的讀者而言,兩人作品的最大益處確是殊途同歸;紅死魔與黃昏的和歌都能教人恐懼,繼而在恐懼之中,反思生活與時代。


References:

Baudelaire, Charles. “Edgar Allan Poe, his life and works.” Selected writings on art and artists. Trans. P. E. Charvet. Penguin, 1993.

Baudelaire, Charles. “Avis du Traducteur.” Œuvres en prose d’E.A. Poe. Gallimard, 1951.

Baudelaire, Charles. Correspondance, vol. I.  Gallimard, 1973.

Pichois, Claude. Baudelaire. Trans. Graham Robb. Hamish Hamilton, 1989.

Quinn, Patrick F. “The Profundities of Edgar Poe.” Yale French Studies, no. 6, 1950, pp. 3–13. JSTOR, www.jstor.org/stable.... Accessed 24 June 2020.

Renvoise, Margaux. Baudelaire as a Translator. Brown University, 27 Feb. 2017, brown.edu/Research/p.... Accessed June 24, 2020.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