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改变結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顶级优秀的人在生活中顿悟、或发现新的改变思考方式。

meiwanlanjun
·
·
IPFS
·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过那么一瞬间,想要挣脱当下的约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远行? 在学习时,你有没有费解过,怎么应对突如其来的大脑宕机时刻? 在工作时,你有没有思索过,怎么才能达到一种更好的、"人事合一"的状态? 在做选择时,你有没有纠结过,是该听从内心的声音,还是服从外界的期待? 今天,咱们就来跟随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踏上一段说走就走的心灵之旅,并从中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好,欢迎来到一麟读书,每天一本好书,带你踏上思维与财富的双重升级之旅。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讲的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作者罗伯特·波西格跟他的儿子克里斯,还有朋友沙德兰夫妇一起,骑着摩托车,来了一次横跨大半个美国的旅行。伴随着旅行中的种种经历, 作者开始整理自己一生中那些重要的哲学思考,也可以说是"禅思"。其中很多禅思是借着修理摩托车这个场景来讨论的,所以,书名才会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那么,这么一个简单的主线,为什么能让这本书畅销几十年、火遍全世界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书里面探讨的哲学问题,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都需要去面对、去思考的,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人要怎么走出思维困境?人怎么才能把自己手里的事情做好?人要怎么处理自己跟外部世界的关系?等等。不过,这并不是一本严肃、专业的哲学论著,而是作者对于自己前半生的大量哲学思考的一个梳理,是他与读者的一场平等的精神对话。也正因为是这样,几十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都能不断地从与作者的这场跨时空交流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书里的一些金句,到今天,还时不时会有人引用,比如:"能使你平静的就是高级的手艺,反之,则是低级的。"还有:"只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是肤浅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顶。"还有那句最出名的:"佛陀或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其他一些,我们在后面也会讲到。今天的分享,我会分为三条线,带你层层深入地了解这本书。第一条线的主题是"身心的远行",沿着这条线,我们向外探索,跟随作者一起,徜徉乡间,穿越树林,感受山顶的清风、谷底的溪流,同时也伴随着旅行中的种种见闻,去摘取那些关于自我、关于外部世界的点滴思考,包括,怎么看待人与科技的关系、怎么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还有,怎么应对思维卡顿的情况。第二条线的主题是"思维的求索",沿着这条线,我们向内追问,梳理了这本书里,最重要的一个哲学探索——良质。这并不是一套严谨的哲学理论,作者也并不是想要给我们讲什么道理,这只是他对于自己过往思考成果的一个记录。在他看来,西方文化中推崇的二元论,像是一把刀,把一切都分割成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等二元的世界,但这样的划分是错的。就类似于,人在看风景的时候,人和风景不是分离的;人在做工作的时候,人和工作也不是对立的。而良质, 就是作者试图用来弥合这些二元世界的一套哲学理念。作者认为,人只有内心平静,并且真正关心自己在做的事情,才能感受到良质,达到一种"更好"的状态。第三条线的主题是"自我的发现",沿着这条线,我们将前面的内外两条线相结合,看到,在旅行的过程中,作者体内的两个心灵在不断争斗,而最终,勇敢探求真理的斐德洛,战胜了一直在迎合社会、不敢表达的讲述者,作者也完成了对于真实自我的回归。除了这些之外,如果我们跳出这本书本身,还能看到第四条线,那就是,这本书,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独特文化。前面我们提到,这场旅行,发生在1968年。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喧嚣不安,在越战的影响下,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同时,少数种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在美国社会舞台上崛起。富裕的社会表象之下,贫困与不平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种内忧外患、价值混乱的社会现状,很多美国青年开始反抗社会主流,反抗理性的、物质主义的价值观,追求和平、自由、返璞归真。所以,这一时期的美国,在文学上,出现了以克鲁亚克、金斯堡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流行文化上,出现了嬉皮士、公路电影等等。而这本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它所倡导的"良质",同样是反对物质主义、反对名利这类世俗的成功标准的,但同时又在精神上超越了嬉皮士的那种颓废的"自由"。人们能从良质中感受到一种积极的方向,一种对"好"的追求,这是值得人们为之奋斗的。所以,在那个年代,它成为新文化的标杆,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在书里,作者所描绘的,人的灵性成长之路,正是这样的。他把人的灵性成长,比作是在登山。他说,其实登山并没有唯一或是固定的路线,有多少登上了山的人,就有多少条路。在登山的过程中,要以自身的状况决定速度,不要着急。你每爬一步,不要总想着要爬上山顶,要学会享受沿途中的发现,比如,这里有片锯齿状的叶子,这里有块松动的岩石,这里能看见山顶上的雪,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事。就像书里说的:"只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是肤浅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顶。我们的脚下,才是万物生长之地。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