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空間:用身體聆聽光影、物件與聲響《凱吉一歲》
其他 2015–11–12 動見体劇團
演出 動見体劇團
時間 2015/11/07 20:30
地點 台南人戲花園(三二一藝術聚落)
文 — — 羅倩
觀賞表演藝術時,我們專注的對象通常都在表演者身上,如聆聽音樂家演奏的音樂會、觀賞舞蹈家的演出或是看一齣戲,《凱吉一歲》不只擁有以上三種形式的組合,還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參與體驗,使我們的目光從表演者身上移開,變成聆聽、觀看空間中的物件本身,場域中的各種物件,巧妙地翻轉成為了演出的主角。動見体劇團長期專注於跨領域的實驗與對話,藝術總監符宏征「以『動作、觀照、實驗』作為身體性劇場美學的創作基地」[1],因此在《凱吉一歲》中,我們看到了三種不同藝術領域的藝術家(聲音裝置、肢體舞蹈與擊樂演奏)共同完成了一件作品,並以「音樂」作為彼此間的串連,而這個音樂,又和一般大眾認知的音樂不同,它展現為一種聲音藝術(Sound Art),它不只有表演者身體的介入,同時更強調使物件發出聲音的一切可能。
觀眾在演出開始前就被告知可以在演出時隨意走動,今晚在台南321巷藝術聚落,日式宿舍群中一處老宅庭院,觀眾隨意的入座在空間中,原本些許躁動或人群聚集的細微吵雜狀態,隨著燈光暗下開始進入表演情境,觀眾的雙眼開始捕捉空間中的動靜,先是舞者董怡芬在遠處斜坡上套上了一件白色外套,外套背後縫上了線,線連結到了場域的上空、再延伸到一被改造過的鋼琴。舞者一動,同時牽動著琴槌敲擊琴弦,身(聲)響開始發聲,一段透過肢體敲擊譜曲的自由即興後,舞者緩緩退下外套,或說是外套正自發的遠離舞者身體,衣服彷彿有生命般被線絲拉到空間上方,接著舞者開始和擊樂家王小尹共同演出,舞者游移在空間中啟動散佈的聲音裝置,並邀請在旁的觀眾敲擊身旁的樂器,突然之間,觀眾不再只是處於單純觀看的位置,而開始融入了演出之中。這樣帶入觀眾的方式,完全無法事先預期,因而在屋內舞者和燈泡互動的段落中,現場的一位青年人與一位孩童即興參與了一段演出,並和在旁的聲音裝置設計與演出者王仲堃開始產生一種相互擊球般的回應,一個是發光且如機械般運動的聲音裝置(藝術家);一個用燈泡的開關來產生光影與聲響(觀眾),所有在場的觀眾直接或間接的共同參與其中,所有生活上的日常元件如燈光、燈泡、水、氣壓聲一躍成為夜晚的主角,彷彿我們從未真正認識、看見、想像這些日常物件。
場地空間更是一個絕妙的置換,在黑夜中無法看清楚究竟這個木造舞台裝置藏匿了什麼,每個觀眾只能佔據舞台其中一個位置,觀眾的身體對空間的敏感性因而展開,尤其在短暫的幾個表演空間轉換或聲音效果較為輕柔之時,身體的皮膚與視覺的眼睛感受到了老宅的空氣、身旁觀眾的存在、移動的姿態、火車經過時的身(聲)影、飛機劃過樹蔭上的天空、咳嗽聲、呼吸聲、甚至是遠處建築物的光或是來自觀眾偶然滑開手機的螢幕光源,都成了演出的一部分。動見体劇團的《凱吉一歲》的確完成了一場精彩的藝術跨界演出,不只是當晚三位即興表演互動的藝術家樂在其中,觀眾尤其清楚地看見舞者董怡芬肢體全然投入演出中,並散發孩童般的喜悅神情,真真切切地回傳到了觀眾身上。當晚的演出者其實還包括音樂設計林桂如、燈光設計黃申全、舞台空間設計廖音喬與服裝設計李育昇,透過導演符宏征的策劃,在某一程度上觀眾看見(聽見)了參與表演製作的所有物件細節,表演的有機性與偶然性亦無法複製與重複。
觀眾和藝術可以如此靠近;藝術與生活可以如此靠近。《凱吉一歲》噪音(動)成曲,現代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前衛音樂所指涉的核心精神在此用一種重新創作的跨界形式再次演繹,聲音藝術的可能性或是任何偶然或機遇的聲音透過演出再現。我身旁帶女兒來看表演的父親,在表演結束後突然頓悟的說:「今天聽到的音樂,就是爸爸家裡以前買的很多的那些的音樂,看完今天的表演,我能明白它們是什麼了。」《凱吉一歲》帶領觀眾重返了三層意義上的空間:重返約翰.凱吉的《4分33秒》(1952)現場、重返日常生活的真實現場、亦是重返聲音音樂自己的現場。
註釋
1、引用自本次表演文宣手冊。
2015–11–12首發於表演藝術評論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