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祖聊到王守仁

小鹿斑比
·
(修改过)
·
IPFS
·
隨手翻六祖壇經

最近打算再看一次六祖壇經,便先拿書出來翻了一下,印入眼簾中的剛好是這句:
一僧問六祖:黃梅意旨,什麼人得?

六祖云:會佛法人得!
(後面其實滿有趣的,但今天小鹿只想提這兩句問答~)

會佛法人得。樵夫會,樵夫得;獦獠會,獦獠得。
六祖惠能目不識丁,卻成為中國禪宗史上最著名的祖師,是憑藉著什麼呢?
袈裟?經書?或是只因惠能有佛性?那只有惠能有嗎?但佛經又說佛性人人皆有,佛性是平等的,那為什麼沒有人人皆得?

我們回來看大學,《大學》中說:止於至善。
什麼是「至善」,是純粹的善良?是大公無私?
小鹿覺得「止於至善」的至善是人原本就有的,我們本性中就存在的,可以稱之為佛性的那個,懂了什麼的明覺的感知。

我們用明朝的王守仁,陽明先生的一件事情來聊。
陽明先生從小讀聖人書,在21歲時想到以前儒家學者說世間萬物都有「表里」、「精粗」之分,一草一木,都包含「至理」也就是根本的道理,他就想既然萬物都有至理,何不以一物來解,見到父親官署中多栽種了許多竹子,於是就拿竹子為例,探究它的「至理」。然後他就開始盯著竹子,死死盯著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最後陽明先生他感冒了…。
他不禁感嘆,想成為聖人怎麼這麼難?後來王陽明的人生並沒有一帆風順而是歷經波折,在被貶到貴州三年後,突然領悟到聖人,人人皆可達到,而其中功夫在自己的身上,每個人都有成聖的資格,即「滿街都是聖人」, 《王陽明全集》中記載了這一段: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以上是小鹿自己的感觸,有沒有道理都姑妄聽之即可,深究就是有人認真了~
人啊~總是要趁自己年少時,才輕易輕狂的去姑且說之~

到底是怎麼長得?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小鹿斑比想記錄那些閱讀過後有感觸的笑點與那些其實不知道也無所謂的小事,雁過可能會留影,也可能被拔毛,也可能成為某人眼底映照下的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同,所以形成了各色的風景,就看看我眼底的風景吧。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閒聊故事

天冷閒聊

微事閒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