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蔡凱西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稚內。宗谷岬:四張車票的極靠北狂想曲(下)

蔡凱西
·
·
既極北又靠北的下篇
photo by Cathy Tsai

南稚內車站周邊,是稚內市的中心地帶。1922年,最初的稚內車站在此設立,隨著次年「稚泊航路」(稚內港與樺太的大泊港)的開設,鐵道在此後延伸至更靠近港邊的稚內港站。1930年代末期,原本的稚內車站更名為南稚內,稚內港站則成為現今的稚內車站。

次日,剛好搭上最早一班,前往最北端車站的列車。2011年才啟用的新驛舍,佇立在國境之北,每天平均百人上下的乘客在此吞吐,來朝聖的鐵道迷佔了多數。

photo by Cathy Tsai

遼遠的北國之境,無論移動至何處,都不似都會區的幾步或百步之近,而是動輒數百步,甚至車程數十分之遙的距離。被班次稀疏的路線巴士,載往最北端的宗谷岬,下車時已是正午。

設立在北緯45度31分22秒之處的「日本最北端之地碑」,象徵北極星一角,也寓意「和平與協調」的圓椎狀地標,背對著宗谷海峽,與對面俄屬的薩哈林島,也就是日本昔稱的樺太,中文世界習稱的庫頁島,岬與岬的最短距離,只有43公里。

photo by Cathy Tsai

若天候與視野清晰,甚至能看見薩哈林的島影。是日,藍海晴天,或許對北限之地來說,還不是天候與視野最佳的時機,舉目遠望,不見島影。後來,才從某位北海道達人的處得知,要看得見島影,除了極佳的天候,還得賭人品。


三兩遊人,在地碑圓形基座背後,倚站或倚坐,用躲懶的姿態,配著海風與秋陽,享用午餐。宗谷海峽左側,為相隔薩哈林州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韃靼海峽。

photo by Cathy Tsai

19世紀初,間宮林藏由宗谷北上,前往樺太,與當時仍屬清帝國控制下的「山丹地」(黑龍江下游)進行探險活動,經歷了數次因地形、苦寒氣候,途中滯留樺太阿伊努部落進退不得,終於在阿伊努酋長的嚮導下,尋找到最近距離的航路,抵達山丹地區的「滿州行署」,親見樺太與黑龍江下游少數漁獵民族,與清帝國官員進行「貢貂賞烏林」(以貢獻貂皮換取財帛)的實況。

通過間宮的北方探險經驗,確認了樺太與大陸是有海峽分隔的大島,而非與大陸相連的半島,因而韃靼海峽也被日本稱之為間宮海峽。

photo by Cathy Tsai

北端地碑不遠處的間宮銅像,遠望著海峽的另一端,這座在戰後建立的銅像,是為了紀念間宮誕生滿200年而設,戰後的間宮像,賦予了他當年作為一位未屆而立的青年,肩負使命,滿腔夢想與勇氣,渡海探尋亞洲極東未知之境,所留下的地理發現成就與冒險精神,至於他在江戶與帝國日本時代,屢屢在歷史敘事中,寄予大陸擴張、經營滿蒙先驅者的意象,則已不復見。

photo by Cathy Tsai

暫棲於消波塊上的海貓,或許是經常往返宗谷與對岸陸地的旅客,滯在無需簽證,入國無需審查,亦無穿越國境切換語言的苦惱。而這樣的北方境界,「靠北」往往是在地積極販賣給外來旅人,並鼓動其消費的觀光視線,像是「最北端的食堂」、「到達最北端的證明書」、「最北端的鐵道與車站」。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我很靠北喔!你不買嗎?不賣這個,那我賺甚麼?

海風咻咻的聲音裡,彷彿聽見稚內這個城市,不停向旅人強調自己的靠北,深怕旅人不知道這裡是日本的極北。

我不是為了消費這座城市的靠北而來此,主要是來尋找你的故事。以宗谷岬為起點的大陸探險現場;二戰前道樺兩地的客貨船班,在你的港口密集吞吐的全盛年代;位於稚內公園最高處的史蹟與碑文間,遙想著也是1945年的8月,宗谷海峽間的日俄兩軍交鋒,平民在引揚於本土的道途上,所釀成的慘烈死傷。

photo by Cathy Tsai
photo by Cathy Tsai

午後發車南下的特急サロベツ,聽不見為了提醒在鐵道間玩捉迷藏的野生動物,所發出的尖銳聲響。劃下了靠窗的座位,移動間補白了來時無緣得見車窗外海岸線、牧場與稻草捲的缺憾。疾駛的列車,來不及用手機捕捉遠處牧場上奔跑、躺臥翻滾的乳牛群。

華燈初上之際,投宿於札幌繁華街薄野,鬧中取靜的青旅,停留人間,僅此一夜。次日清晨,再次奔向天涯海角,目的地:根室海峽。

如果,你問我,還要再買四張車票,做這麼靠北的旅行嗎?不,已經沒有四張車票可以買了,或許等我再來這裡,這條最北的鐵道,已經走向廢止的命運了。而且還有機會再來嗎?我也不知道。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