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脱钩背后的人际悲剧:失去的友谊
作者: pourteaux, 译者: Tang Weicheng, 2023 年 4 月 30 日
春末夏初的四月在中国游历了半月,离开的时候意料之中地依依不舍。虽然任何旅行结束的当口都会有无法逃脱的失落感,感伤于那些一度鲜活的寻觅过的角落和角落里美好际遇;但这次是前所未有的怅惘,因为与中国背道而驰的不仅是我的只身孤影,而是整个世界。这种渐行渐远的落寞与迷惘是这次旅行的沉默底色。虽然距离我首次就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新冷战”发表感想已经三年有余,但我第一次沉重地认识到中西隔绝所造成的人文交流的断裂是无法估量的全球性损失。
中国是一颗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任何试图探寻中国包罗万象的人文思潮和文化底蕴的人,都像是站在山脚仰望凌霄高峰的孩童:穷尽一生的迢迢跋涉也不过是道远日暮。作为一知半解的门外汉,我常常感到捉襟见肘:桃李之馈的礼仪、错综复杂的多边人际交往(“关系”)、酒桌文化等”挑战“令我左支右绌。中华文明千姿百态,使人流连忘返:精妙绝伦的工艺、遏云绕梁的音乐、引人入胜的传奇、百菜百味的美食、移步易景的园林、雕梁画栋的寺庙、丰富精妙的语言……同时,后革命的时代的“新中国”也取得了令人惊叹成就:雄伟巧思的博物馆和机场、高效整洁的全国高铁网络、繁荣旺盛的中产阶级、设施完善的城市(西方常见的社会难题——高居不下的犯罪率、流浪人士及难民管理、疏于修缮的基建等——鲜少出现在这里)。在这片融合古今中外文化的土壤上孕育了风情万种的上海。作为中国一线城市的典范和翘楚,上海可以满足你对于富足社会的所有憧憬:先进密集的供应链带来了效率与便捷,玲琅满目的高品质商品随处可见,喧闹的夜生活与干净安静的街道相得益彰——一切的一切都吸引你在这里探索、成长、享受。
当然,除了灯红酒绿的娱乐生活和美轮美奂的建筑,最让我赞不绝口的还是这里生生不息且平和友好的民众。那些充斥在西方社交媒体上的虚张声势的民粹主义在这里似乎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我认为普通中国人囿于网络封锁无法充分参与全球社交媒体交流,从而导致传播极端情绪的“战狼”党同伐异,格外引人注目。我所接触的普通群众,没有地缘政治的兴趣或野心,只关注自己家庭的繁衍生息和社会的安定祥和。这样克制朴实的思维模式在我看来是一种习得行为——不仅是因为政治在这里是禁闭话题;更来自于中国人世代积累的教训:许多年轻人的祖父母是文化大革命动荡中的幸存者,父母历劫了1989年六四事件,而他们自己见证了疫情后期盲目无休止的反人权违法封锁。
当然,我认知肯定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差——尽管我已尽全力扩大我的社会接触面。那些处于社会金字塔底层的人们,和那些无法访问VPN而只接收内媒信息的人们,或许具有浓烈的极端民族主义色彩,但我无从得知。但无论怎样,我没有遇到过这类激进分子——即便在远离核心区域的边远小城里,或询问朋友父辈对“敏感话题”的看法时,我都没有遇到过偏执的观点。
中西方之间有很多值得相互学习且兼容的地方。尽管双方声称的政府构建理论大相径庭,但我们无可否认的都遵从于事实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我遇到的中国人都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其中不乏每天使用VPN绕过防火墙访问外网的朋友。同样,世界对中国也充满好奇。疫情前,每天都有大量航班连接中美的主要城市。北美、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国家有相当数量的华人侨民。中国的人、文化、历史、和智慧丰富了我们西方的生活——同样,我也由衷希望西方元素能够为中国社会注入能量。延续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蓬勃交流与相互促进,我们终将迎来世界大同。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携手共进的繁荣岁月已成过往,而我尝试拾掇这片土地上的落日余晖。我参观的北京大学的部分校园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且有曾以美国总统的名字命名的楼宇(现已更名)。我在杭州住的国营西湖国宾馆是2016年 G20峰会的举办地。我在上海探访的夜生活场所曾经是许多持有可疑签证的外国音乐人的聚集地。
疫情后访问中国变得异常艰难,而且形势愈加恶劣。目前,美国航空公司每周仅提供12班(统计截止于2023年5月1日)飞往中国的航班;值得强调是,这12个航班是所有美国航空公司执飞的分布在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一周之内的总量——仅占2019年美方航班量的6%。恢复航班的协商由于中国航空公司能够穿越俄罗斯领空的飞行优势而停滞不前(2023年5月4日起,中方被允许增加4班,共计12班;然而这只根据“对等原则”所取得的微乎其微的的进度)。
除了国际航班锐减带来的不便外,电子支付也成为了国际游客的一大障碍。如果不是得益于中国当地的朋友,我恐怕永远无法原汁原味地体验这个国度:这里几乎所有的商业活动都是通过微信和支付宝进行的,而非中国公民基本上无法使用微信支付——因为需要中国本地银行账户、繁琐的身份验证、和一张中国SIM卡;即使是香港银行账户(如汇丰银行)也无法通过验证,除非开户地位于中国大陆。然而微信又是维持生活正常运营的关键:交通、购物、娱乐、甚至机场的健康申报都依赖于微信支付和其小程序。经过多番尝试,我终于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支付宝;而在我从一位当地朋友那里用比特币换取支付宝账户里人民币之后,我的“支付焦虑”才得以完全舒缓。除此之外,国际游客还必须提前购买并安装VPN(且需要面临常态化故障)或使用手机数据漫游——因为Gmail、Google等主要网络服务,和几乎所有中国本土以外的社交媒体,都无法在没有VPN的情况下在本土wifi环境里运行。就连谷歌翻译——在任何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旅行工具——最近也被中国禁止了。最后,中国国家庞大的安全审查体系也带来了无法忽视的负担:在两周的旅行中,我的护照可能被扫描(和/或被确认护照号)了25次;其中4次只是为了进入天安门广场旁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博物馆本身气势磅礴,藏品巧夺天工)。
受限于的断崖式下跌的航班量、难以适配的基本金融交易系统、隔绝全球互联网的闭塞通讯、以及无孔不入的安全审查体系,国际游客在中国社会中被置于明显的劣势。排除万难,我仍然收获了一次赞不绝口且影响深远的中国之行——仰仗我多年来建立的亲密友谊(以及在旅途中结交的一些新朋友)。作为一个美国人,我从不会认为在另一个国家拥有宾至如归的体验是理所应当;然而,在去过许多或友好或敌对的国家(包括另外两个共产主义国家:古巴和越南)之后,我倾向于通过使用当地货币和访问开放的互联网等基本技能来完成一名国际游客的“兼容”,而非别无选择地被硬塞进一个“全能”APP,却需要不停解决那些以陌生语言显示的系统错误。
人文交流的脱钩不仅发生在旅游业,而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哈佛大学在2021年关闭了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的“哈佛北京书院”,将项目迁至台湾,“因为[在北京的]主办机构认为哈佛大学缺乏善意(due to a perceived lack of friendliness from the host institution [in Beijing])”。除此之外,在北京的求学美国学生被禁止庆祝美国独立日(美国国庆)。与此同时,由于不明就理任意扣留国际旅客事件,美国国务院建议美国游客“重新考虑旅行”。而中国最近也扩大了反间谍法的范围,突然搜查了美国顶级咨询公司贝恩公司的北京办公室 。
在中国正在转向“内循环”的过程中,全球境况逐渐恶化,买单是我们每个人。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日益激烈的对抗中无限拉扯;而这场冲突的起源是一个越来越长的“诉状”:人权问题、台湾分歧、知识产权争端、俄乌战争、中国南海冲突……然而在这些纷扰之下,这些国家的人民都是善良开阔的: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充分的同理心、和相互的好奇心。如果这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友谊纽带因无通过便捷的网上交流对彼此国家的顺畅访问而变得紧张脆弱,那么这种相互的善意最终注定会消耗殆尽。所以,在此,我由衷希望和大家一起尽力对抗这种人际连接的崩塌:即使在有诸多不方便的情况下也坚持国际旅行,敞开胸怀地结交不同文化背景的新朋友,通过使用VPN和调整网络路径与世界保持联系,充分参与海外侨民社区的互动。虽然作为个体,我们无法真正左右中美之间的大国冲突,但我们彼此建立的连结将比任何地缘政治的余波都更为长久。
离开之时,我动容于张爱玲和胡兰成写于婚书上的美好愿景——这也是所有人民和国家的共同愿望,尽管在全球局势动荡的今天这个愿望似乎渐行渐远: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footnote)
1
免责声明: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游客,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专家”,也不是“中国观察家”,更不是“中国通”;这篇文章只是我作为一个具有探索欲和好奇心的国际访客初次游历中国后的所思所感。这不是一篇科学或系统的研究论文,只是我基于与长期或短期居住于美国的中国同学及朋友的沟通、与访问或未访问过美国的本土中国公民的交流、以及在其他汉文化区域(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的旅行体验,所产出的一次短期旅行的粗略印象。本文更不致力于考究中国与西方关系恶化的根源——个中缘由,是非曲折,颇费猜详,值得专业人士单独成文,析毫剖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