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美股小牛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大跌期間,股票應該怎麼賣?

美股小牛
·
·

近期,抱團股的集體殺跌給很多人上了一課。看着賬户浮盈一天天縮水,投資者捶胸頓足,後悔沒能早點賣掉;後續的每一次反彈,都讓投資者煎熬,糾結該不該果斷賣掉。

股市中有句話,「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言外之意,賣點比買點更考驗投資水平。股票應該怎麼賣?不同投資者遵循不同交易體系,在本文中,我們聚焦價值投資者的賣出理念。

兩類價值投資者

股票市場中,價值投資者是一個重要的流派,他們普遍認同以下投資理念:「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買入時追求安全邊際」、「市場先生報價反復無常,但長期看價格向價值迴歸」、「只在能力圈內做交易」。

價值投資的收益來源有兩塊,一塊是低價買入,價格迴歸價值時產生的收益;一塊是企業自身持續發展產生的收益。圍繞這兩大來源,在長達幾十年的實踐中,價值投資者逐漸分化為兩大流派:

一派以格雷厄姆為代表,在低估時買入,價值迴歸後賣出,賺取估值差價;一派以巴菲特、芒格為代表,更強調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長期持有,賺增長的錢。

短期來看,價格向價值迴歸能產生不錯的收益;但把眼光拉長,優秀企業的長期可持續增長才是收益的大頭,是股票投資最根本的價值來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巴菲特師從格雷厄姆,卻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説回賣點的問題,以格雷厄姆為代表的價值投資者,會在價格迴歸價值的時候賣出,意味着一旦高估,肯定是要賣出的;而以巴菲特為代表的價值投資者,更願意陪優秀企業長跑,更關注企業基本面是否發生變化,一般不會因高估而賣出。

喜馬拉雅資本的創始人李錄被芒格稱作「中國的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李錄被問到何時賣出的問題,他是這麼回答的:

我曾經有一個原則,如果在某個價格我不打算買,我就可以賣。現在(2006年)我覺得自己進化了一些,因為當我對某個領域、某家公司產生洞見的時候,我真覺得自己就是生意的所有人。即使有人説,你該賣了,價格已經很高了,而且這個價格確實我也不願意再買了,但從長期來看,我的洞見、對這家公司這個行業的深刻理解都告訴我,贏面還是很大。……到了這時候,你根本不會想賣。

所以,按照李錄的説法,只要真正看好,即便價格高得不值得買入,也根本不會想賣出。


太貴不願買,為何還不賣?

細究一番,這個答案像個悖論:既然承認價格很貴,不值得買,趁高價賣掉才是理性選擇,為何不想賣出呢?

以茅臺為例,假如投資者在兩年前買入,賬面已有比較大的浮盈,2021年初,面對60倍的市盈率,短期內向上空間受阻,下跌風險很大。此時,理性的投資者不願意高位買入,難道不應該賣出止盈嗎?

很多投資者為此糾結,尤其是看到股價下跌浮盈不斷攤薄時。在這個問題上,不能簡單抄作業。借鑑他人的答案,必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最終要結合自身情況獨立作出決策。

李錄的不想賣出,主要源於三點:一是擔心賣飛。如果賣出後股價持續處於高位,甚至越來越高,很可能就找不到二次上車的良機了。二是税費節約問題。在美股市場,股票交易賺的錢要交15%-20%不等的資本利得税,賣出後要為浮盈交税,無法享受税收節約效應。三是投資着眼於長期,只要長期發展前景好,不必在意短期的盈虧得失。

同樣信奉價值投資的格雷資產創始人張可欣曾談到:

國內的很多價值投資者,投資收益不甚理想,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價值投資機械理解為長期持有不賣。但試想,當股價已經嚴重高於內在價值了,持有的目的是什麼呢?難道是等着股價跌下來去找價值嗎?

説到現在,標準答案呼之欲出:對於長期看好的股票,高估不是賣出的理由,但瘋狂高估時,就應堅定賣出。

答案似乎出來了,但又有了新的問題,什麼叫瘋狂高估呢?


瘋狂高估的標準是什麼?

股票估值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既要預估企業的未來盈利能力,還需要考慮折現率高低,難免帶有主觀成分,這也決定了,根本不存在精準的估值,能把握的只是一個大概,即巴菲特所謂「模糊的正確」。

主流的估值方法包括市盈率PE、市淨率PB、市銷率PS、現金流貼現模型DCF、分部估值等估值模型,每種估值方法各有其優缺點,適用於不同類型的企業和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

比如市盈率PE,是最主流的估值指標,適用於盈利為正且盈利相對穩定的企業;

對於重資產行業,存在大量折舊攤銷,當期利潤不能代表未來利潤,更適用於市淨率PB估值法;對於週期性行業,盈利波動很大,市盈率指標很容易產生誤導,市淨率是更好的指標;

對於現金流容易準確預測的企業,如創新藥企業,市場多用現金流貼現模型進行估值。

在這個意義上,市盈率、市淨率的高低本身並非判斷估值高低的絕對標準,類似成長期的科技公司、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公司等,市盈率通常很高,甚至為負,但並不能據此得出股票嚴重高估的結論。

投資者能依仗的,更多地是參照歷史估值水平得出一個相對模糊的結論。比如一隻股票的歷史市盈率區間為15-50倍,當市盈率接近50倍時,即處於高估狀態,若達到了70倍,不妨視作嚴重高估,就可以考慮賣出了。

這麼操作也有可能出錯,一旦出錯,承擔就好了,投資中不存在百分百的勝率。


賣出之後買什麼?

在很多價值投資者看來,持有現金是不明智的,賣出之前,投資者必須想好買什麼。如李錄曾提到賣出股票的三個標準,第一是買錯了,第二是漲得離譜,第三就是換入更好的標的,即:

「作為一個投資經理,你的工作就是不斷改進你的投資組合。你從很高的標準開始,並且不斷繼續提高這個標準。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就是不斷髮現更好的投資機會,不斷優化機會成本。這就是我會賣出的三種可能性。」

該買什麼,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但考慮到多數投資者會本能地置換低市盈率股票,在這裏提醒幾個低估值陷阱,即什麼不能買。

一是贏家通吃行業中的非龍頭玩家。顧名思義,贏家通吃的行業只有贏家有投資價值,非龍頭玩家成不了贏家,生存能力堪憂,估值再便宜也不能買入。

二是夕陽產業中的非頭部企業。夕陽產業,行業缺乏增長空間,內部加速優勝劣汰,非頭部企業生存空間大幅收窄,估值再便宜也不能買入。

三是已過週期頂點的週期股。如牛市高點時的券商股、豬價高點時的養豬股,在景氣高點時,盈利能力大幅增長,導致市盈率處在很低的水平,看上去很便宜,但行業即將步入下滑階段,企業盈利能力快速萎縮,此時買入,很容易被高位套牢。


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正路

不難看出,賣出是個學問,賣出後置換買入更是個學問,需要一些洞見和決斷,屬於中高難度動作。對普通投資者而言,「賣出技能」不容易掌握,反而容易走樣——初衷是價值投資,實際卻變成頻頻交易的投機型選手。

更好的辦法是什麼呢?高度分散+長期持有,如巴菲特所説,

我認為 98% 到 99% 的投資者應該高度分散,但不能頻繁交易,他們的投資應該和成本極低的指數型基金差不多。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這麼投資才是正路。

因為高度分散,所以不必在意個別股票的高估問題,也就不涉及賣出買入問題。如股神所説,這才是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正路。

蘇寧金融研究院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