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aRadio】 EP6 人與非人:去中心化身份 Feat. Noah Yeh 葉向林
不禁讓筆者開始思考,如果今天憑藉一個 gamil 帳號可以領取一份獎金,那麼有 1000 個帳號的個人,是否就可以領取千份?或是當我們因為天災人禍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又怎麼能夠有效的證明自己的身份?究竟在網路的世界中,該如何來證明一個人的身份?
定義身份的三種方式
談到身份證明,常見的證明有三種,第一種是政府給予、第二種認證是以生物辨識為基礎、第三種是指關聯性的,別人給予的身分認同。
政府給予的身分,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建立在一種交換的關係 — 政府與人民分別要擁有權利與義務;生物識別則是建立在技術上,辨識人類的虹膜,像是 Worldcoin 和印度政府制訂的國民資料庫系統。而第三種相較哲學,是指家人朋友等,因為認識了「我」,而「我」有了意義與身分。
具有韌性且跨國際,是未來身份應用的走向
Noah 說明,da0 一直以來關注數位公共財的議題,身分驗證便是其中一個經常被提起且注重的項目。在未來的理想情境裡,身分認同是跨國際地域,雖然並非一定要與區塊鏈綁在一起,但是剛好區塊鏈的走向十分符合 W3C(全球資訊網協會)在這個議題的發展方向,因此跨國際的身分認同標準常常與區塊鏈技術相呼應。
目前去中心化身分(DID)的應用項目很廣,例如 Worldcoin 便是結合虹膜辨識技術以及加密貨幣的應用例子;Soulbound 靈魂綁定的應用也是一種不同的嘗試。此外,目前 Web3 的「零知識證明」領域,皆在探討可否指揭露部分資訊,或是不揭露資訊的前提下,仍然能證明某個事實。
在 Noah 的想像裡,在 Web3 世界裡,身分的認證是有韌性的,在極端情境,例如氣候變遷而產生氣候難民的情境下,仍能發揮功能。
如果河流開始為自己發聲?— 身份識別將應用在非人類上
一名人類可以擁有數位身分證明,若是非人類,是否也可以擁有數位身分證明?如果給予一條河流、一座山脈、一棟建築數位身分並與之對話,將會產生什麼結果?目前 da0 與 Dark Matter Labs 正在進行合作,想要讓指定河流可以與人對話,並賦予它數位身分,進而讓人對之產生情感,也期待可以降低環境汙染,讓河流與人類可以找到更永續的共處模式。
結語
對於身份的定義更多時候是雙向的,透過互動而產生存在性,也因此希望可以找到一種新型態的身份驗證方式,讓我們可以再更極端的處境中,依舊可以使用。也進而衍生這樣的互動情感至「非人」的議題上面,透過互動產生的情感,促使我們在一個更平行的角度切入,進而做出正確的決定。
c2x3 除了會在 Matters 分享Web3相關資訊,也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請不吝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有 Facebook、Instagram 和英文版的 Twitter、Medium 跟 fxtext 喲,歡迎大家來逛逛,未來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