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病房轮转小记
——入科之前——
此前值班的时候来过几次综三病房(进食障碍病房),视觉冲击很强,病人大多瘦得像衣服架子一般,头发稀疏。查体时,根根肋骨清晰可见,需要做心电图时,由于病人皮肤脂肪太少,胸导联的吸球都吸不住。
在轮转综三之前,被几位转过综三的师兄师姐打了多次预防针,“会很虐心”——他们如是说。据说还有师妹经历了个性的转变,从言谈怯懦、极不自信变得雷厉风行、自信满满,也不知道到底经历了什么。
还有一个住院医曾在研究生组会上做过题为“综三生存攻略”的分享。可惜那会儿在外院轮转,没能听上。
总之,我也是做了一番心理建设。
——入科之后——
写病历时,主诉往往都是疾病最核心的症状表现。综三收治的病种主要是神经性厌食,偶有神经性贪食,暴食症很少住院,罕见。标准主诉是“刻意节食致体重过低、伴(或不伴)大量运动、进食后呕吐(抠吐或诱吐)**年,闭经**年,加重**月”,三院来会诊的医生看了主诉惊叹:“这些病人真是太厉害了,刻意节食节到体重过低,这得多大的意志力啊!”
我收的病人有首次住院的,更多的是病程好几年,反复住院的,处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一开始我有总有一种错觉,相信她们快好了。在疾病面前,我还是太年轻了… …
用“骨瘦如柴”形容她们是一点都不夸张的。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正常范围是18.5-23.9)多在12-15,严重的到10-11,再低的话分分钟会挂的,就上隔壁三院ICU了。
往往在起病初期,病人体重逐渐下降,营养不良导致各项化验指标都发生变化,很多家属先带病人到消化科看病,各种检查轮番做,什么也查不出来,甚至有病人做了骨穿,怀疑是白血病,也一无所获;因为严重营养不良多次出入急诊或ICU也不少见;很大一部分病人(多是青少年女性),因为闭经,去妇产科看病后才发现是厌食症,建议转到专科医院治疗。
这些坎坷的就医保命的经历,是她们一开始不曾预料到的。
有5-20%的病人最坏的结局是死亡——“活活把自己饿死”。
一开始,她们多数只是觉得自己“太胖了,需要减肥”“我不够好,瘦了就好了”等等,一旦疾病趁虚而入,前方就是漫漫征途了,等待她们的,当然不是星辰大海。
饭就是药——重新学会吃饭,变成了最重要的课题
综三和其他病房最大的不同,就是严格的进餐制度,餐前、餐后、进餐行为,所有与吃饭相关的时段,都是治疗的重要部分。每个人的进食量严格规定,菜汤也不许剩,进食不良行为(藏饭、避油、进食后呕吐)都是需要行为矫正的。
有时候,一顿饭会演变成为一场战。
疾病并不是单纯的“不吃饭”而已,恢复也不是“你好好吃饭”一句话这么简单。从正常到疾病状态,身体、心理各方面都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再从进食量极少到恢复正常进食的过程,水肿、胃肠不适、便秘等等都是恢复的必经之路,这些痛苦,一点都少不了。同时,疾病本身的认知表现,怕胖、对体重增加极度恐惧,都会在抗拒进食的行为上表现出来。
加餐之战——住院医和疾病的纷纷扰扰
一般人通常的进食量刚好维持体重在一定范围之内,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厌食症病人需要吃比正常人多很多的食物,才能够保持体重持续增长,恢复到正常范围。
(我看到综三病人每餐全份的饭菜量的时候,我敢肯定,让我一顿吃那么多,我会哭出来的。供参考:三餐及三顿加餐总热量是3100kcal/日。)
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和体重变化情况,住院期间饭量是需要逐渐增加的。而调餐简直就是一场较量。
昨天,我查房看病人,拒绝了病人的减餐要求,病人指着我噼里啪啦地说一通,最后说“你真是太没有人性了!”气哄哄地摔门走了。
因为餐后腹胀难以忍受,她要求减餐。查体没有特殊异常,消化科会诊该处理的也处理了。对于该病友,在体重增长已经很慢的情况下,减餐就是治疗的严重后退,虽然走一步退两步,但既然来住院了,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无论是治疗本身还是考虑到治疗费用。只是,耐心的解释和安抚,几乎无效。
之后看另一个病人,这几天受到前面提到的队友的影响,她也总泛泪花,特委屈地对我说:“其实我也撑得很难受,但我不想说。因为我知道我得好起来,这需要我自己承受。”
我那在被指责没人性之后撕裂的心口,又被缝上了。
心理治疗——不可或缺的支持
由于住院病人往往是营养状况很差,所以营养治疗是最基础的。身体机能很差的情况下,人的认知功能也受到很大损害,心理治疗难以起作用。随着营养状况的改善,心理治疗要跟上,所谓“营养治疗是基石,心理治疗是核心。”
病人常不屑的对我说:“你们只是把我们像喂猪一样短时间喂胖而已,我们的认知根本就没有改变。”这也是为什么病人反复住院的原因,住院期间好不容易长起来的体重,出院很快就能减回去。(PS:合理制定的饮食治疗方案,被认为是喂猪,医生的心会痛。)
她们对厌食症的理解比我们年轻医生的理解要深刻得多。
进食障碍的患病和很多因素相关,家庭关系往往占据重要位置。心理治疗分为对病人的个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以及团体治疗,在病房由专门的进食障碍的心理治疗师团队负责。(我也从治疗师身上得到了很多支持和治愈。)
作为医生的自觉——我的收获
多数的躯体疾病患者只要能治疗、有条件治疗,治疗意愿是很强的。但精神科疾病由于疾病特点的缘故,有的病人并不想治疗(缺乏疾病自知力),而一部分病人的治疗意愿很矛盾,想治疗,又处处表现出不想治疗,走一步退两步。
上级总是不懈地教导,我们努力去区别出病和人,努力去治疗病,去理解和支持人的部分。真的很难,病和人原本就是一体的。同时,疾病和人、人与人关系复杂,医生只是其中一股小小的力量去角力,能起到多少作用呢?(此处省略心路历程3千字)
如果我们能起到1%的作用,那就做好这1%。
——出科后遗症——
- 测体重的频率明显增加了;
- 一日三餐,好好吃饭;
- 体重下降,及时加餐;
以前听朋友嚷嚷减肥又减不下来,觉得哎,你们意志力不行啊;现在,听到你们嚷嚷减不下来,觉得好安心啊。
推荐TED演讲:After Anorexia:Life's too short to weigh your cornflakes.
写于2017年11月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