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人吧!从现在开始!

Someibody
·
·
IPFS

香港从六月开始的抗争,大陆从一开始的一部分人知晓,到如今全民参与“发声”,将一些我们平时避而不谈的话题,摆到公共空间。虽然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离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讨论”还很远,但两个“阵营”持续不断的关注和持续不断的争吵,已经足以发现一些问题,所以我开始试图探究分歧背后的原因。

这两个阵营像两个毫无交集的圆,圈在各自的世界里,难以对话,甚至不屑对话。但这两个圆圈里的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不论他们愿意承认与否,我们都要共同面对未来。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分歧的根源,并弥合分歧,我们只会在各自的逻辑下越走越远。

上一篇文章,我发现对立的一部分来自对“经济发展”的看法不同以及个人经历不同,这种不同让我没办法要求人人必须与我共情。但文章引发的更深远的讨论,使我发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这种割裂,并不断加深这个割裂。

一开始,我简单地想把它划定为大陆长期以来的“文理分科”造成一部分人(尤其是理科生)对“民主、自由”这类普世价值的误解,但是遭到了朋友们的反对,我决定继续深。后来看到陈纯老师写老朱的故事,我才发现,原来不是我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太差从而解释不了对立立场的朋友抛来的问题,而是“那些价值在听众看来不是价值”的问题。

@feano 的文章带来的讨论仍在继续。一石激起的千层浪里,他说的闹事维权戳中了我的痛点,他的反思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是怎样的经历,让人本能地感觉到到失去尊严难以启齿,却意识不到无法言说呢?我越发觉得@abcd 提到的“非人的教育”可能是根源,也可能是解题的关键,但我仍然没有想清楚怎么理清和描述这个问题。

昨天参加完@米米亚娜 发起的讨论会,会上我们用马克思拆解的现代社会框架来讨论“垃圾”的话题,这个框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或许可以借用这个框架来分析两个阵营对立的总体原因。

框架是:

“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社会关系基本单位”-“经济基础与制度” - “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价值观”-“文化”由低到高排列。

这六个层级每个层级都会相互影响,下三层的变化会驱动上三层的改变,而上三层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下三层的发展。我们能直观看到的是上三层,于是我们常针对上三层进行讨论而忽视了下三层。

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基本单位两个层级的问题,我想是大家已经不会再产生分歧的部分,于是我们从“经济基础与制度”开始分析。很巧的是,上篇文章就已经隐隐约约触及了这个问题。

现在我又一次回顾我与所有对立立场的朋友的交流,我们自身的经济基础存在差异,这使得我无法要求任何与我境遇不同的人共情我的理想。而基于我们对“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制度”的不同看法,导致了我们对上三层的理解出现了完全不同的逻辑,并且无法相互理解。我们对政治制度的认识有冲突,我们的价值观有冲突,我们热爱的文化也有冲突。

现代社会中,我们已经不再需要依赖集体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单位是“个人/家庭”而不是“宗族”。这是我们每个人面对的现实情况,不论你是否承认或者是否意识到。但当下的大陆,千年农耕文明使得“集体”的影响在当下仍然延续着,我们的潜意识喜欢在集体中寻找归属感和安全感,多数人走过的路一定是安全的路。加上党国维护统治的需求,人越简单越统一越容易控制,使得我们一边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一边又被拉回集体中,与集体共存。

如果放弃个体经济基础的差异以及对整体经济发展看法的差异这两个无法强求达成共识的部分,从别的角度去寻找共同话语。我想,两个阵营的区别,或许就在于,我们是否已经觉察到个体在当今社会的位置,是否发现个体的价值并且看重个体的价值,我们是否意识到个体不应该被集体淹没。

我又一次在微信的朋友圈和微博发出疑问“人,究竟为什么是人?”。这次只有一个回答。或许是因为承受不了,我拉黑了几个热衷于监视我的对立立场的人所以收不到答案,也许是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难,根本无法回答。唯一的答案很好,“Human being, 人人平等。我们有思想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特点。而因为‘我’的存在,所以我不是别人,我才能去爱别人,爱世界。”我强迫好友回答我的问题,她说很难,直觉就是,“自由,自律,自爱。

至今还有很大部分人认为,香港走上街头的人是一小部分,他们都是无脑的抵触大陆的可以被用钱收买的容易被煽动的“废青”(严正声明,我一点都不赞同,相反我认为大家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怎样的思维,才能让他产生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他人聪明,自己“有脑”别人“无脑”,无视他人正常的情感,他们甚至从来都不懂得想象,那座城市与他所处的城市一样的发达(甚至某些方面更发达),有学校,有企业,有媒体,人人都接受过教育,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是亚马逊丛林也不是非洲草原。

伊藤诗织正在大陆巡回演讲,有个群里有人聊起了《黑箱》这本书。我看不少人看过,于是忍不住发问,看完书他们怎么看待京东CEO的事情?他们却仍旧说,这事太复杂了,不知道怎么说。竟无一人尝试理解Jingyao的苦。同时,同事也遇到了客户的性骚扰,我们在午饭聊起了这个话题以及自己各自的经历,仍然有人认为,我怕被打脸,我想保持中立。我很震惊,即便我们经历了相似的痛苦,了解了当下极其不平等的背景,我们仍然不懂得共情彼此的痛苦,甚至无法将他人代入自己曾经的经历,去理解这份不易。

周五上午看微博,又有三名公益人士以“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带走,我气到发抖。报导者发出的关于新疆再教育营的报道也让我觉得匪夷所思。但是仍然有人质疑公益人士的行动,也仍然有人觉得被关押的人活该。这些惨不忍睹的事情触碰不到大部分人的神经,因为这些人做了与“我们”不同的事情,这些人与“我们”不同,所以他们遭罪了。我跟我身边的人都一样,所以我没事。

为什么呢?

我们从小,被教育爱国,爱家,爱他人,却没有爱自己,甚至没有“自己”,个性的存在是不合适的,合群才是美德。我们最好按照大家一直走的路走下去,好好学习,努力工作,结婚生子,你的人生就是完满的。这个逻辑,存在于大部分人的脑海中,不存在阶级差异。

我们保护自己的方式是对照群体中已有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而非完整地给出一份理由,告诉别人,“我”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或者,我们想出了原因也需要面对群体扑面而来的指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缘由。因为不同,原因也不被认可。然而,我们已经步入了社会关系的单位是个体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多人关注自己,却不知道该怎么守护住“自己”

为什么现在,会有越来越多人珍视每一个个体,关注每一个个体,为个体呼喊呢?

因为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文明最核心的意义,就是人的价值。”我们是人,我们发展出了与众不同的文明,就是为了不再呆在食物链里弱肉强食。

因为强权之下,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哪天就站在了少数的一方,成为被牺牲的群体。臣服在这个逻辑之下的人,只能拼命往上走,因为害怕有一天因为不够强大而被抛弃。在这个逻辑下参与的每一次竞争,都害怕失败,失败了就是没有价值的被淘汰者,他们“应该”被抛弃。保护每一个个体,就是在保护自己。

米米在分享会的最后提出来,现代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大众文化”,“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在这个架构里,没有人,也没有自然。而现实世界中,人在其中,就是这个框架的载体,循环往复地努力着,只是不停地完善这个框架。我们成就这个结构,也无意识地在被结构摧毁。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我没办法总结出每个“个体意识”觉醒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哪个关口被触动,从而从一个圆圈走到了另一个圆圈。如果你好奇他人的经验,就请放下成见,真诚地交流。在学校的时候,我们相信既定的答案,不接受模棱两可的存在,也缺乏对答案推导的训练,这导致我们习惯于看到结果,得到结果,根据结果判定过程的价值。可是看到的事情越多,我们越应该明白,人是复杂的,万事万物也是复杂的,没有什么一定如此或者一定不如此,比起模仿结果,去倾听过程和书写自己的故事,往往更值得也更有意义。

作为一个,非政治经济哲学相关专业的人,写下这些粗糙的推论,应该会从各个角度被说不严谨吧,我并不认为自己的推论一定是正确的,我更希望它像个引子,抛出问题吸引大家共同思考。对于分歧的探索,暂时告一段落,我会继续去找我能做的事情。

我想,作为每个承载着这个框架的人,我们都是框架里最不可捉摸的变数,或许我们带不来任何改变,也可能松动了框架上的一个螺丝。而面对大时代无解的命题,只有爱与理解能化解彼此的伤痛。

希望这个周末,不再有人受伤,为你们祈祷。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