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的区块链乌托邦
1,
想到这两天大陆自媒体刷屏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中谈到的教育平权,让多少人感同身受,潸然泪下。
但那样的“伪平权”服务的仍是少数,提供服务的仍是不可避免的中心化组织。设若有种机制能激活社会闲置脑力,为更多需要高质教育的孩子们提供持续的教育输入,岂不就是一个超棒超棒的“自组织”。(当然,区块链只是一种可选的技术,并不一定是唯一达成的方式。)
但这样的概念可以达成社会共识吗?
共识是什么呢?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共识就是一群人对一个虚构的事实达成了一致的看法。
重点是虚构。
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正是以虚构的故事为基础,这种通过故事创造出来的东西,用学术的话来说可以是“小说”、“社会建构”或者“想象的现实”等等,总之其实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许多创建区块链协议、产品和网络的人都在为社会和技术的变革而努力:将权力边缘化,破除等级制度,让个人控制他们自己的数字身份,重新想象每个人应该如何以一种更透明、更可靠的方式来交换旧的和新的价值。这种重新想象当然就是在讲故事。既然是讲故事,我们的文学、影视又怎能缺席?
2,
如果你正在尝试构建下一个改变当前规则的工具、平台或产品,科幻作品可能会帮助你实现目标。
数字加密运动精神之父之一的美国人提摩西·梅伊深信这一点。他认为加密技术的含义如此新颖而又激进,其灵感肯定不会来自科学,而只能是文学。
1986年,弗诺·文奇发表于1981年的小说《真名实姓》(True Names)走进了梅伊的视线,小说作者是首位将当时计算机生成的平行世界表达为人类互动未来新领域的人。
这篇故事刻画了当时许多盘踞在“计算机圈”里的话题,尤其是数字货币、匿名性、假名和信誉的作用,以及反抗政府在赛博空间中强行实施控制,表达了完全身份识别与信息透明带来的控制权担忧。
正是在梅伊阅读《真名实姓》两年后,他撰写了《加密无政府主义宣言》。期待加密技术将拆除围绕在知识资产周围的那些不合理“栅栏”。
“崛起吧,除了那些带刺的铁丝栅栏,你不会失去任何东西。”
3
当下的区块链应用难以落地,归根到底还是在社会共识。
当我们翻看那些极度相似的白皮书,同样的概念,同样的玩法,该是多么缺乏想象力啊!
最能蛊惑人心的故事不是人类的集体创造力会如何改变社会,仍然是人们直接能感受到利益的一夜暴富神话,由此,诸多项目忙于讲述的只是许下暴富的前景,所有的形式、内容可以不假思索地去套用概念,放肆抄袭,很少认真思考项目背后的深层机制,由此那些项目也仅仅成为了韭菜收割机。
有人问,不是金融,法律的在关心区块链吗?关文学、艺术什么事?
上面简单列举了赛博/密码朋克运动史中的几个例子,难道没有发现,文学的想象力正是这波科技运动的先驱和灵感来源?
实际上,一个新世界,一种新规则的到来,其间依然充满种种人性的复杂,每个项目的落地本身也必定经过无数次剧场般的推演。而前瞻性,想象性的探求正是写故事的人所能拥有的无限创作空间。
美剧《硅谷》中已在剧情中嵌入诸多区块链项目,并且部分已实际发行。
而由台湾年轻导演徐嘉凯执导的第一部华语区块链电影《圣人大盗》不久也将面世。
但区块链世界留给文学、剧作家的空间还非常之大,而区块链的新玩法也必将带来影视传播的超级新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