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電子書不是書
寫在MOOINK+預購日
感恩一鍵搬家!讚嘆一鍵搬家。
本文為搬家文~完成於 mooInk Plus 電子書閱讀器 開始預購那一天
雖然,在 MEDIUM 導覽興趣列裡頭有「電子書」這一項,但是呢?我始終沒有認真談論過關於電子書相關的文章。只因為在我心目中,根本沒有「電子書」這種東西。因為個人偏執的狹窄定義,唯有將圖文內容透過版印刷在紙面上,組合起來的「實體」,才能命名為「書」。
為了行文方便,還是使用大家習慣的稱呼「電子書」吧,但我心裡覺得那種東西,根本就不能算是書。只是掛個掛殼四處遊蕩的幽靈。
遙想當年,小鹿初踏入出版不歸路,第一份出版工作是電子書通路業務。摸索三、四個月後,EPUB 跟 PDF、Word 一樣,電子檔案或者內容,隨便啦,反正呢那是個台灣出版業還在觀望電子書,電子書通路只有少少幾間,通路、平台業務還時不時約喝咖啡,巴結出版社(反觀紙本書,狀況根本反過來)。
終於 2017 年年底,萬眾矚目的博客來電子書開站,城邦何社高呼台灣終於迎來了電子書元年。一片欣欣向榮。
聽起來是很美好啦,但是跟某堅持不出電子書的總編談過,他給當年還是個菜出鳥味來的新人我一場震撼教育,簡單來說,大致上是指電子書不應該是由紙本書編輯部或者出版社製作。
關於為什麼出版社不想做電子書的幾項疑慮:
先說最根本致命的第一點,電子書利潤佔比低(當年啦)現在逐步有起色,但占整體營收趴數恐怕還是很難過總收益利潤 5 %。
再來是生產的「標準化」
EPUB 3.0 格式逐漸統一出版市場,當年數位轉型喊到震天響,也有前輩提出編輯應該同步學習MARKDOWN語法,流程上紙、電一次完成。美好的願景。但實況是,現在生產流程,多是透過外包或委託通路平台代為製作,大家在分潤上互相禮讓一下。真正把數位化團隊養在編輯部內的例子,少之又少。
那會不會根本上,就是一個問題呢?
從生產製造的邏輯,書跟電子書,本質上就完全不同。我想了很久,才領悟到很重要的一點在於,限制的差異決定了使用體驗的改變。
OK,讓我們閉上眼睛想三十秒就好,市面上有哪一台機器螢幕是 15*21 cm?
19*26 呢?趨近於的螢幕許多,但就是沒有。其中有一個巨大的盲點就是,電子書不斷地試圖去模擬接近紙本書的使用體驗,翻頁效果、電子墨水啊、字體啊。但那就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啊!尺寸大小就不一樣嗎,不能因為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名字有點部分相像就說這兩個是同樣的國家啊!
現在我懂總編作為專業編輯的驕傲,紙本書的開本版面就是目前閱讀體驗的最優解,無論手機、平版、電腦螢幕、或者甚至未來出了軟螢幕,只要電子書還是嘗試模仿、追求長成紙本書的樣子,就會長成怪怪的東西。
我想舉一個我覺得很好笑的例子,關於書與電子書之間的糾葛。
大塊出了《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這是朱宥勳一些網路專欄文章的集結,經過編輯與作者的邏輯安排後成書。但是很多篇明顯可以看出加註當初文章的出處,於是在紙本書的註腳,加上了網址??
同樣的,在電子書版本的《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這些網址可以連結到原始網頁。(後來有些已經掛點,連結不到了)
這例子,引出幾個我個人惡趣味的質疑?
首先,網路專欄文章集結,讀者如果在網路上讀算不算電子書呢?
第二,紙本書附上網址標誌出處的作用讓我想了一陣子。這又不是學術論文,作者自己寫的文章附上網路出處,會不會多此一舉呢?
第三,電子書的網址,可以提供連結,但是連結失靈了,怎麼辦?(後來確實有些連結失效了)
第一點,我認為反而體現了現代編輯的價值與專業在於「知識的整合」與「閱讀體驗的最佳化」兩件事情上。正因為網路專欄文章之間可能充滿斷裂、缺乏連結,因此編輯的介入,整理出邏輯架構,將文章或稿件編排為容易接受的內容;相同的,關於版面的規劃、封面的設計、文案的訴求這些外包裝,則是讓讀者閱讀體驗更好,(當然還有行銷訴求的因素在裡頭)
所以,當拿掉版面的限制,EPUB 可以任意調整字體大小、行距、間距等設定,對文字書而言是優勢,但是也就破壞了編輯精心設計的版面規劃,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第二點,反映了電子書製作過程襲用舊思維的限制。
出版,作為一個流傳百年以上的傳統產業,而書作為一個產業的核心產品。 越來越喜歡用「做書」這個詞代稱編輯工作。書無疑是一種手工藝品,保留太多 old school 的工作方式。
而電子書的製作,延續著這種老派的思維,我想當然產生一些問題,甚至失去了數位化的優勢。明明電子書可以透過超連結更好玩許多。像是《城邦暴力團》這本敘事時間跳來跳去,後語是前言索引,倘若可以透過超連結達到敘事的銜接,光想就覺得有趣。
另外一點是「條漫」的例子,有別於傳統漫畫左右翻,條漫這種上下滑動閱讀的形式,顯然更加適合手機閱讀。我覺得就是一個打破形式限制,開創可能的好例子。
直影片、IGTV,現在的臉書直播不也是很好的啟示?
如果電子書編排,也變成上下滑動,而不是模擬書的左右翻閱,我想在使用者體驗上會好很多。(2020 年,READMOO、KINDLIE,都有這個功能!讚)
作為一個有點老派的出版從業者,我還是喜歡這個行業的產品帶著浪漫的特質,至少紙本形式經歷時間考驗過,永遠不退流行。反觀已經消失的 3.5 磁碟片、VHS、DVD以及更多被淘汰的數位格式?數位格式可以撐過多久呢?我十分懷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