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徐寫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靈異街11號—如果未必有明天

徐寫
·
·

台劇「靈異街11號」並沒有劇如其名,表面上是講高志海死而復生後,擁有了陰陽眼,開始了他的見鬼生涯。實際上,它著眼於親情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劇中每個單元故事,都藏著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下生葬儀社是高志海父親經營多年的公司。父親離世之後,他不情不願被迫接手了公司。死於非命的靈魂跟著接遺體的高志海回葬儀社,高志海看見了他們,他們出現,都是有原因的。有些人沒來得及和家人和好,有些人死後沒有人辨後事,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因為感情。沒有在生前說出口的話,隨時因為天人永隔再也無法相見。如果一開始多關心對方一些,或許就不會發生憾事,或許不會來不及等等。

雙胞胎的故事巧妙,也說明了父母的傷害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耀彭建設董事長彭懷昌錯估了兒子的心態,造成命案。有時關係太近,就愈容易以愛為名來傷害。總是以為不說對方都能懂,以為是為對方好,卻忽視了對方的承重能力。甚至為了自己的需求,把對方弄得遍體鱗傷。關係愈親密,愈容易發生這樣的事。特別是親情。親情是無可取代的關係,因為這些人從一開始就沒得選。幼兒離開父母無法生存,又或者根本無法離開。無法逃離,只會衍生無數刀子與流血。

這些問題在生前沒有解決,在死後更無法。死亡就是關係終結,沒有向前的可能性。再說,縱使高志海看得到靈魂,但耀彭建設董事長彭懷昌在某一次話說到一半不見了,高志海還以為他沒禮貌突然走了。後來在祭奠時,彭懷昌重新出現,他告訴阿海,其實他一直都在,但阿海看不見他而已。這麼看來,其實就算高志海有了陰陽眼,也不是想見就能見到死後的靈魂。這就像生前也有可能視而不見的人,就算他們一直都在,但就是看不見他。或者說刻意不去看,直到失去才知道有些事還沒有做,有些話還沒有說。

Alfred Adler(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認為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自身追求的目的具獨立性。個體心理學主張"課題分離",即是每個個體都有自身的課題,不干涉他人行為,不尋求他人認同。人際關係最大的問題是互相干涉行為,在互動的時候,把對方的課題當成自己的問題。去批判他人應該如何做,不該如何做。為了討好人,而做某些行為,尋求認同。這些都會產生紛爭,或者令自己煩惱。要達到Alfred Adler整個思想中的"自由",就要分開自身和他人的課題。脫離無止盡尋求認同的心態。

這在人際關係中,是很常見的問題,比如教育。父母把孩子的一切視為自己的責任或所有物,經常過度干預孩子的生活。事無大小都給安排得妥妥當當,只要孩子不順從自己的方法行事,就會大怒,認為孩子不聽話不孝。孩子選擇的是對是錯,都是因人而已,並沒有標準答案。事實上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課題。父母可以平等地看待孩子,讓他們有自己的選擇權。遺憾的是,不少數父母都做不到這一點,經常否定孩子的選擇,像是複製自己一樣,讓孩子執行。

在原生家庭的專制或者情緒勒索底下長大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缺少自尊,可能會自卑,認為自身沒有價值。從而習慣尋求認同,然後讓自己不自由。高志海就有這樣的影子,他小時候跟隨父親出入收遺體現場,也沒有反感。就算因為這一行業,導致受到同學異樣目光,當時的他也不為所動。如無意外,他長大後會是父親的得力助手。直到母親去世,小時候的他質問父親為什麼不來看母親,關心死人比關心他們多。自此之後,與父親關係疏離,長大後甚至加入了黑道,拿錢回家也被父親拒絕。雖然沒有更多著墨,但都能明白到兩人的關係從母親的事情後,就徹底變了。矛盾愈來愈深,互相不理解,都只是說著自己的話。父親對於高志海的選擇,表現出干涉,他明顯是不同意的,卻不是平等地看待高志海的選擇,而是直接否定,沒有理解行為目的為何。高志海也干涉了父親的人生,將父親做葬儀社帶來的問題掛在嘴邊。法醫盛音缺乏家庭溫暖,長大後性格冷漠不擅表達情緒,他說認為這是因為父親的關係。到最後父親病重時日無多,重新聚在一起,他也學會了新的家庭定義。和高志海不同,這都是在人還在,生前才做到的事。

戲劇裡擁有陰陽眼可以和往生的人溝通,也可以完滿地跟離開的人和解,然而現實中,人們都無法如此,只剩下悔不當初。如果體會到未必有明天,人才學會課題分離,或許就會遲了。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