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阿母的早餐店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育兒教養方法整理筆記

阿母的早餐店
·
·
先講免責聲明~我只是一個全職媽媽,不是育兒專家、教養專家,原本的所學也跟幼兒教育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是因為備孕期間審慎評估了自己的身心狀態、家中的環境狀態,還有身邊家人的身心狀況,因此決定在孩子出來之前先把自己覺得需要做的功課先做足

免責聲明🤣

先講免責聲明~我只是一個全職媽媽,不是育兒專家、教養專家,原本的所學也跟幼兒教育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是因為備孕期間審慎評估了自己的身心狀態、家中的環境狀態,還有身邊家人的身心狀況,因此決定在孩子出來之前先把自己覺得需要做的功課先做足,因此學了自然醫學療法、芳療醫學,藉此自我療癒自己與家人的身心,再來去大學選修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生死心理學,大概了解人的心理發展與深層的問題,生活中不一定派的上用場,但總是多一層的理解。

孕期到產後這段期間,我也陸續進修了0-3歲蒙特梭利導師證照、正向教養家長導師證照、清大STEAM幼教老師認證,同時閱讀一些課程中推薦的育兒教養書籍,還有自己研究的一些國外書籍,包含腦神經醫學相關的書籍,因為我想了解嬰兒到成人的過程中,腦神經的發展對於整體身心靈的作用。

但是,學再多理論,都沒有實際上場來的有收穫與驚嚇🤣!而且學習到的理論,一直到現在小孩快2歲的這段時間的經驗,也不一定適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我只能就我目前所知的、收集到的資訊來分享個人經驗,一方面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一方面提供給有興趣的媽咪們參考☺️

當然,理論歸理論,實際運用在自己的育兒生活裡,真的是一場很有趣的實驗(試煉🤣),而且通常不會馬上照著自己預期的發展~

不過透過課程的學習,我腦中希望營造的環境與未來對於孩子發展的規劃就更具體了!我可以先想好環境中配置的元素、引導的方式、各種情境的沙盤推演,並且一一添購需要的元素,像是教具、繪本、工具書等等,確保手邊的資源是足夠的,再來依照小孩的成長進度去配置這些元素,也能自己評估小孩發展的進度有沒有在正常的範圍內,可以超前發展,但如果哪個發展落後了,就要趕緊安排訓練與環境的營造,這包含大肢體動作、精細動作、認知發展等等。

絕對不是什麼唸書背書的能力與特殊才藝!很多人以為我在刻意營造一個訓練高材生的環境,逼迫孩子唸書學習,強迫他們滿足我未完成的心願,因此很多人在沒了解我的藍圖之前,就來批判我的作法,甚至謾罵…..

沒有!我沒有要訓練只會唸書的高材生!我要培養一個很喜歡自主學習、勇於探索的聰明孩子!她不用是考試第一名的高材生(我向來不喜歡考試),但她會是一個熱愛學習、熱愛生命、知道自己的熱情所在的獨立個體!如果剛好成為高材生,那也是她自己的成果,不是我訓練、教育了什麼!

我相信,父母在小孩的成長過程裡,擔任的角色不是教育者、不是老師,而是教練,陪伴著孩子成長、學習,給予引導,並且讓孩子自己探索與學習,而不是我們一直要教他們什麼,反而是我們在跟他們學習著。

以下就我目前的學習項目來分享一下現在常聽到的幾種教養方式與課程~

1.蒙特梭利教學法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老師認證系統有分0-3歲、3-6歲、6-12歲三個階段,學費從3萬左右到三十萬以上,目前有幾個國際單位在授證教學,這邊就不討論有哪些系統,因為畢竟我是全職媽媽,沒打算開幼兒園或是走幼教,我只是想讓自己的小孩在適合的環境中成長,我盡自己的能力給予她適性的發展空間。

我自己在蒙特梭利的教學法中學到嬰幼兒從0-3歲的各種發展,從身體、認知與心理發展,再到疾病照護等等,尤其是針對在家帶小孩的主要照顧者來說,會更容易了解孩子的需求,也能更穩定地照顧小孩,因為心裡有個底,知道孩子怎麼了,以及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而主要照顧者可以怎麼處理,不管是自己評估孩子的肢體發展、語言發展、認知發展等等。

再來是引導小孩的方式,蒙特梭利女士一開始設計的教學方式是從3歲之後開始,其實沒有3歲以前的教學法,但她有對待3歲以前嬰兒的理念,就是尊重嬰兒也是一個完整的人,因此會讓嬰兒有足夠的伸展空間,不會將他們的手腳捆住,這跟台灣傳統的育兒方式抵觸,因為她相信嬰兒需要足夠的空間探索環境,即使他們不會翻身、不會抬頭、不會爬,但他們依然在用身體與四肢探索自己所在的地方,因此會準備放在地上的床墊,以防嬰兒跌下床,營造安全的環境讓嬰兒探索,並且大人在換尿布、洗澡以及所有對嬰兒做的事情時,都應該跟嬰兒說明,認真地看著他們的雙眼,告訴他們「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即使他們暫時無法用言語回應,這個作法跟歐美現在推行的RIE教養方式雷同,以尊重為原則,幫助嬰兒理解自己身邊的一切。

這個方式我實際上實行在自己的小孩身上,我發現她在3-4個月時就能理解我在說什麼,甚至自己就會配合動作,換尿布會自己抬腿、抽鼻屎會自己拿著瓶子放鼻孔、按摩時也會配合動作,而且她很愛看書,只要拿書跟她講故事,她會主動拿著書,仔細看圖片聽我講解。

雖然我不知道是否是這樣的方式培養出她的性格與習慣,還是她天生的特質?她學習能力非常好,專注力很強,而且情緒非常穩定,極少哭泣與憤怒,甚至1.5歲之後會自己表達自己的情緒,是開口說出自己的需求與情緒(我平常有跟她敘述她正在表現的情緒是什麼,讓她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

目前她1歲10個月,已經會至少300個英文單字、26個字母大小寫、數字1-20的英文,數量概念也能從0數到10,不會重複點同一個物品。對於我來說,她的專注力強、穩定性高,在互動上就更容易溝通彼此的需求,也讓我不用隨時滿足她的需求,而是跟她說明媽媽正在做什麼,請她先去做其他的事情,等我有空再回頭陪她。

時間的概念要3歲之後才有可能理解一些,所以我的作法不是跟她說等幾分鐘,而是具體說明我做完什麼事情之後可以陪她做什麼事,並且要信守承諾!大人說到做到,孩子學習到的是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畢竟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學習對象是環境中的大人與一切能與之互動的東西,包含動畫、繪本、書籍故事等等,所以這些元素的挑選也相當重要!

目前蒙特梭利教學法,我只學到0-3歲,之後會再進修3-6歲的部分,因為0-3歲的教具操作概念已經很足夠運用到3歲之前,而3-6歲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歷程與教具的操作。很多人以為學蒙式就只是在學怎麼操作教具,甚至以為只要小孩操作教具就好了!其實蒙式最大的優點在於育兒的觀念、原理,正確地引導孩子探索世界,不介入、不批判,更不是教育!

分享以下幾本書給有需要的朋友,這是蒙特梭利女士以及她的學生的著作,很值得閱讀與理解,甚至實作在孩子身上~

2.正向教養

這個課程在美國的創始單位是PDA協會,創辦人目前還在持續培訓家長講師們,正向教養的概念是源自於阿德勒心理學對於人的心理狀態的分析,在表面情緒與行為的背後可能潛在的原因是什麼,以及我們該如何了解孩子行為背後想表達的想法。這個跟我之前在大學選修的心理學有不謀而和的地方,因為在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促成的原因,而原因通常不會是當下的單一事件,可能跟過去累積的經驗有關,並且連帶著還沒被理解的情緒面。這個層面講起來很複雜,因此「正向教養課程」中有一個工具讓我覺得非常好用,叫做「錯誤目的表」,這個表是許多心理學家針對幼兒心理與行為去整理出來的對照表,可以透過對照的方式理解幼兒現在想表達的想法是什麼,而家長可以做什麼應對措施。

但是~這個應用比較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至少已經會言語表達(如果提早會說話的幼兒也適用),而且能聽懂大人的指令與對話的孩子。對於2歲以下還無法言語溝通的孩子,實行上會有一定定困難度,但可以透過了解孩子的行為舉止,同時也讓家長自己了解自己。

有一本書我很推薦,是一位腦神經醫學博士寫的書,目前在台灣並不有名,但是這位博士在美國已經出版十幾本書,都在談論幼兒腦神經發展與心理發展。台灣只有翻譯一本!

他在書中就有提到,透過理解幼兒的行為,家長才能更理解「自己」,育兒的過程其實是家長本身的「重生」,因為父母在面對孩子時,第一個看到的不是眼前的孩子,而是那個「小時候的自己」,因此會對孩子有煩躁、不耐煩、甚至恐懼的情緒,進而反應在打罵孩子的行為上!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是「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我另外也建議看的懂英文的朋友可以去找他的英文書來閱讀。

大家都說育兒是父母的修行,但修的是什麼?絕對不是耐心而已,是自我療癒與理解、接納、放下,進而才能理解、接納孩子的一切!

正向教養系列的書籍也很推薦,可以先入手創辦人的第一本書「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紅色版,這是大方向的概念,再來看其他各年齡層的書籍。

3.STEAM教學法

這個概念大家常常看到,但了解他運作概念的人不多,他不是拿一個材料包給小孩,叫小孩照著說明書做而已,他其實是一連串的「知識啟蒙與學習熱情的培養」。

以前大家比較常看到的會是STEM,著重在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目標在培養科技人才、科學人才、工程人才,但是近幾年多了一個Art 藝術,其實是為了讓STEAM更生活化、人文化,而不是特殊專才的培育計畫而已。

我在清大STEAM的幼教老師訓練中學到STEAM的原理、概念,進而學會設計教案、引導孩子探索與自主學習,但是,這套系統適用於會問「為什麼」的孩子,也就是至少4歲以上6歲以下的幼兒,小學教育法會有另外的課程。所以如果今天要面對0-4歲的小孩,我們該怎麼做?這個必須從理解STEAM的概念之後,從營造環境開始。

我自己在實作的過程中,也在跟著小孩的進展學習,也發現,其實2歲以前也是可以執行STEAM的,只是深度不同,但可以淺移默化培養STEAM的思考模式與習慣,方便銜接孩子會問為什麼之後。這個部分內容太多,我會再寫一篇文章來分享☺️

暫時先跟大家分享以上這幾個教養法,其實教養法很多種,我目前有興趣的還有RIE、瑞吉歐,之後有機會再來跟大家分享~

繼續免責聲明~我只是一個全職媽媽,記錄自己的個人學習與經驗,不代表適用於所有的小孩與家庭喔!大家還是要憑自己的能力、時間、環境、孩子的特質特性來為自己的環境做規劃,快樂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孩子☺️🙏🏼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