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蒟蒻魚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今晚食咩好之三 記大埔墟街市的Made in HK

蒟蒻魚
·
·
這一篇分享的是我和Made in HK之間的小故事

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中國似乎到了一種空前的歡樂祥和狀態,中港關係亦算友好。而這一年卻有兩本書深遠地影響了我,一本是 Sara Bongiorni所著的《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 One Family's True Life Adventure in the Global Economy 》,另外一本是Bill McKibben的《Deep Economy》,看完書,我開始認真去理解在地生產和消費的問題。

在之前的廢文也曾經略提過,香港在進口物資方面毫無邊界可言,政府亦從來沒有對在地生產,自給自足的命題深思熟慮過,導致任何一點危機發生,都會給香港的物資供應帶來波動。當然,香港土地問題嚴峻,人口密集,要完全自給自足是很難的事,但是不是需要像現在這般依賴成癮呢?可惜香市管理層沒有一位有足夠的智慧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坦白説,我在香港生活的時候也不能做到完全依賴本地生產過活,一來香港不能自產的物品清單實在太長;二來本地生產所需成本極高,支持香港製造,意味著同一件產品需要付出更高的價錢。我只能盡量在財力範圍内支持本地出產,而對我這種師奶來説,最能體現支持的地方就是留下最多脚毛的大埔墟街市了。認真地尋覓,可以在大埔墟街市找到香港水域的漁獲,香港豬場養的豬,香港農夫種的菜和水果……很多可以挂上Made in HK標簽的食物。


冠豐豬肉

大埔墟街市的地面G/F主要販賣海鮮,河鮮和肉類,冠豐豬肉隱身其中,賣的是自家元朗豬場養的黑毛豬。曾經有一位在元朗種菜的農夫和我提過,在香港,她只吃冠豐的豬肉,因爲老闆是她看著長大的,她相信他。

我有購買過大陸或歐美出產的豬肉,這些豬肉總是帶著若有若無的豬騷味或雪藏味,烹調的時候,需要加入大量的姜或酒才能把不好的味道掩蓋。冠豐的豬不需要經過長途運輸送到香港屠房,也不需要事先分切急凍后才飛來香港,有的是保證新鮮的即日屠宰本地豬。大埔墟街市裏還有其他兩、三家也是賣本地豬肉的,我都有買過,其中一家更是媒體的常客,因爲盛名而價錢最貴,但我並不覺得特別好吃。反而冠豐的豬肉價錢適中,但肉味最為香醇,買豬骨回家煲湯,骨頭的香氣充滿一屋。

説起大埔墟街市的冠豐,不得不提在冠豐工作的華姐。華姐是新香港人,操著帶口音的不鹹不淡的廣東話招呼客人。華姐也是那種記憶力超群的人,記得每一個熟客的喜好。我一家人口少,豬肉消耗量低,很少會論斤購買,一般根據買菜的預算,會和華姐要求買多少錢豬肉,華姐下刀切肉極精準,和她講買30元的豬肉,她絕對就會給你切出30元來,即便偶有手誤,誤差值不超過正負一港幣。不像有些肉擋,你說要30元,師傅手起大刀落,稱完重,假裝一臉懊惱:「哎呀,唔(不)好意思,好難切准,切左(了)45蚊(元)!」大佬,你切都切了,我也只能買呀。

受家母影響,我極喜歡買梅頭肉(梅花肉),華姐有次和我講,爲什麽每次都吃梅頭呢,拿來炒的話貴妃肉也很好吃啊。經過華姐教育,我學會貴妃肉是排骨上肥瘦相間的那一塊,用來炒確實不輸梅頭肉。華姐還教會我吃肉眼筋,即附在肉眼扒(大里脊)上的那一條帶肉的筋,雖然名為筋,但其實一點都不會韌,非常爽脆的。我要買,華姐總會耐心地從粗大的肉眼扒上把那一條只是幾兩重的肉筋用刀起出來。拿回家,切條,爆香南乳蒜蓉,和切薄片的蓮藕一起快炒,一碟滿載極緻的滋味和口感,我家少爺就著這一碟可以吃滿滿一大碗飯。肉眼筋本身沒有味道,適合和濃味的醬料一起烹調,例如和蝦醬一起蒸也是極爲美味的一道家常菜。


阿姐的菜檔

大埔墟的1/F是賣菜,水果,凍肉、燒臘和雜貨的。在諸多菜檔中,我只會光顧其中標記號碼為W29的一家。W29號菜檔由幾位稍上了年紀的阿姐主理,我喜歡叫它阿姐的菜檔。我與一班阿姐熟悉到什麽程度?絕對不輸我與家人間的感情就是了。直至今日,她們仍時不時拉著我那仍留在香港的老友問我的近況, 我叫老友轉達,我也很挂念她們呢,他日回港,一定會去探望敘舊。

阿姐菜檔的每一種菜整齊分放在竹篩上,因爲是現采的本地菜,菜葉都神采奕奕地微微向上翹。阿姐賣的菜除了精神,還很有菜味,絕對沒有寡淡一説的。我最喜歡的是豆苗胚,手摘的豆苗尖,回家完全不需要處理老梗,略洗之後用上湯燙一燙,翠綠軟嫩,清香撲鼻。她們家的唐生菜(大陸妹)也是菜味極正、菜梗清甜的,全無大陸產生菜的苦澀,是少爺的最愛。阿姐這裏還有齊全的老火湯材料,想不到要煲什麽,等阿姐幫你搭配就對了,保證回家煲出沁潤的湯水。阿姐的菜都是自家農場有機種植的,我曾問「去做過有機認證嗎?那樣菜還可以賣更貴一點」,記得當時阿姐白我一眼,回説:「有機認證很鬼麻煩的,已經有足夠多熟客了,OK啦!」

家母對蔬菜品種和烹調手法都認識極豐,我也就略得真傳。偶而阿姐那裏有市面少見的菜或古早的品種出現,我每次都能認出來也知道怎麽煮好吃,讓阿姐覺得我是知音。有時候看見阿姐在忙碌,我會多嘴幫忙回應其他顧客問怎麽煮才好吃的問題,阿姐時常笑要請我做代言人。少爺若跟著我去買菜,每次都會被塞水果,甚至阿姐去日本旅行也不忘記分享手信給他。

對,阿姐這裏還有新界出產的水果賣,市面常見的品種西瓜,牛奶蕉,橙,蘋果等等都會依季節不同出現,數量不多,極受歡迎。和進口水果比,阿姐的水果價錢其實很貴,但有兩種水果只要出現都是我必買的──胭脂紅和石硤龍眼。胭脂紅是番石榴的一個品種,和台灣的芭樂是一家人,但胭脂紅和台灣的綠皮芭樂不管在氣味和口感上都是不一樣的。胭脂紅大小如乒乓球,整體呈嫩黃色,尾部猶如被胭脂渲染過,帶著淡淡的紅色,口感是軟糯的。胭脂紅氣味芬芳馥郁,毫不誇張的形容是百香果x芭樂x100,買幾粒放家裏,滿屋子都是香氣。阿姐家的石硤龍眼,枝條和龍眼皮都隱約透出新鮮的綠意。不似飛機來的龍眼,皮和果肉都是軟軟的,阿姐的龍眼皮是脆硬的,肉是爽的,入口那種沁入心扉的甜,像喝了一杯未受污染的清冽山泉水。雖然阿姐的龍眼價錢是飛機龍眼的兩倍,但每一年的出產我都會幫襯,吃過了阿姐的龍眼才算過了夏天。


阿叔的豆腐舖

阿姐的菜檔大斜對面是主賣豆腐的鋪子,打理的老闆戴著眼鏡,説話和動作都是慢悠悠的,其實他和阿姐是一家人,所以我叫它阿叔的豆腐舖。阿叔家有香港市面已經少見的本地製作的鹽滷豆腐賣。一般都認爲鹽滷豆腐質地口感都不如石膏豆腐綿軟嫩滑,但是阿叔這裏的鹽滷豆腐看似硬實,實質細膩緊致,有一種扎實的軟滑。如果將石膏豆腐比作江南女子的話,阿叔的鹽滷豆腐就像一位剛毅的女子碰到心儀的男生,從强硬中透出一絲小女兒的嬌羞來。

阿叔家有一個必買的隱世好物──石澳梅菜,這盤梅菜低調地與其他香港和大陸產的梅菜擺在一起,阿叔從來不會向新客戶推介,偶然入貨,會被識貨的舊客瞬間買光。阿叔入貨的石澳梅菜,不像其他產地的梅菜顔色淡而無神,此石澳梅菜顔色深且透著金黃的亮,不過鹹也不過甜,有意股經歲月沉澱下來的醇香滋味,用來蒸馬蹄肉餅、炆豬腩肉,蒸魚……怎麽煮都好吃,雖為配角,卻讓主角只有靠邊站的份。阿叔家的石澳梅菜極貴,普通梅菜大約港幣40~70已經可以買到一斤,此石澳梅菜索價港幣120一斤,這還是我離開香港時的價格。

講起阿叔賣的梅菜,想起好友曾經笑稱這是比肉還貴的菜。好友一直輾轉在東南亞工作居住,每次回來只帶石澳梅菜走。某次收到她氣急敗壞打來的電話,說搬家行李被印尼海關扣了一小箱,因爲申領手續極麻煩,決定放棄。我問内有珍貴物品麽,她回說那一箱裏面只有一些不值錢的紀念品和一包朱義盛(假金飾)。正當我疑惑為這點東西何需如此氣憤時,她接著暴躁地解釋:「我未食完的石澳梅菜也放這箱裏了,比肉還貴的菜啊,肉赤(心痛)死我了,還搞到我冇(沒有)梅菜食。」我聽完笑死了,答應看到有貨就先幫她買好。她再回來的時候,親手把那一包我買好的梅菜放進隨身的名牌手袋裏,帶著上飛機,飛回印尼。


這一篇分享的是我和Made in HK之間的小故事。近年香港民間也多了聲音要發展在地經濟,政府當然是不能指望的,但願大家可以的話盡量多關愛香港本土的產物,讓本地的生產者看到可持續發展的希望。而身在台灣的我,因爲台灣社會的自給自足,我終於可以實現最大化的在地消費,每一天都與Made in Taiwan擁抱。

香港新界的菜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