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木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自省

木子
·
·
自勉:愛自己不代表自私,而是當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時才能更好的去愛身邊的人。

最近在讀諮商心理師吳姵瑩的《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某次在網路上看到簡介,裡面的很多內容相當能引起我的共鳴,便決定買來讀一讀。書裡提到關於孩子與父母親之間關係中的章節,其中有一段寫到:「正視夫妻問題、覺察夫妻的權利位階,可以增進夫妻合作與問題解決的能力。鞏固夫妻關係並建立夫妻界線,而不是將不滿往外推給孩子承接。丈夫不能共同解決問題,往往是因為過度重視外務或不自覺逃避家庭問題,這時要適時引導先生共同參與家庭事務,而不是氣餒地將先生排除在外,讓孩子協助解決問題。」這一段文字,彷彿讓我稍微更清晰的看見家裡的問題。

母親對外雖然個性軟弱,在家中卻希望從各種大大小小的飲食起居、穿衣著裝中掌管父親和我的生活,如果不順母親的心意,她可能會有情緒反應,覺得父親和我不聽她的話,因此我常開玩笑說她像糾察隊,但她卻說是因為她是個守規矩的人,覺得一切事情應該在(她的)規矩下發生。這些從我的觀察來看,她希望成為一個照顧者,藉由照顧者的角色讓她感到被需要、有價值。而那些所謂的規矩,其實也就是符合她的心理期待,如果沒有按照期待發生時的情緒反應,就開始了情緒勒索的行為。我曾推薦母親可以看看關於情緒勒索的書籍,一起來面對家中越來越頻繁出現的爭執,但她對於「情緒勒索」一詞相當反感,她覺得她這麼軟弱怎麼可能情緒勒索別人,況且她的規矩都是『為我和父親好』。

父親是一個在工作上頗有成就的人。他管理著幾百人的公司,且擁有一定的決策權,可以說是為公司鞠躬盡瘁。但他就是典型過度重視外務的人,且在公司有一定的的地位,因此會不自覺的把工作上對待下屬的方式帶回到家中。對於家中的事務、照顧母親的情緒等,他不怎麼關注(又或者說他可能不知道怎麼去處理),漸漸的讓我感覺父親會選擇逃避參與家中的大小事,當我有能力去撐起一些事情時,他就默默的把這問題轉移給我,希望我去完成他的角色。而從母親的角度,一方面她覺得父親在外工作很辛苦,另一方面又覺得當勉強父親去做不喜歡的事要看他的臉色,母親就開始自然而然的要我去替補這個位置。家中的關係,本來就是互補的。在我們三個人所組成的家庭,家族排列漸漸失衡而不自知。

而我一直以來在家庭影響下,總是習慣作為一個聆聽者,並默默吸收一些來自父母親的情緒,本來我不覺得這些有什麼問題,總覺得作為小孩本該如此去調節家庭的情緒,而這個情緒更多來自母親,當她不開心時好像是我做錯什麼事,一直想辦法讓她開心。但回想起成長的路上,但凡我有一點表現出自我意志與母親的規矩相左時,母親總會以我這樣的想法不對,或者用一種我怎麼可以有這樣的想法,試圖讓我順從她的心意。也許,當我在轉化成成年人之前,家人的關係界線是沒有設立好的,因此當我決定從家中脫離成為一個獨立個體時,母親像「被分手」的女朋友,一直想知道是她哪裡沒有做好,導致我想離開她、離開這個家;而父親則表現的少了我,母親就生活很困難,希望我好好待在身邊,繼續作為他的「替身」,去分擔本該屬於他們夫妻間的問題。

曾經試圖慢慢改變父母的想法,但這其實是困難的,必盡他們已經用這樣一套思維模式生活了這麼久,只要他們能聽進一小部分並願意一起改變,對家庭關係都是很大的成長了。這是一種互相尊重的表現,我尊重他們一直以來的關係,但也希望他們能尊重我想跳脫讓我無法喘氣的家庭關係。當把這一切看的更清晰時,感覺自己的力量就更強一些,可能真的只能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有力氣去穩定、去愛更多人。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