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 Google 的愛恨情仇
自己在2004年8月份開始加入了當時還在 beta 版的 Gmail 服務,直到2007年2月7日 Google 才算是正式全面開放用戶註冊,並在2009年7月7日才正式取消了「beta」標誌,象徵正式成為其旗下的服務。
當時的"G"mail,最為人所驚奇的就是提供了 1GB 的 email 空間,根據 Wikipedia 的資料顯示,推出時的其他免費 email 的容量為:Yahoo 的 4MB、Microsoft 的 Hotmail 為 2MB。(很不可思議吧?現在這一點點容量都被你我棄之如敝屣了吧?)因此剛剛一推出,又是免費,造成轟動。輔以剛開始上線時使用半封閉式的邀請註冊策略,唯有已經得到註冊的用戶給自己發送一個邀請註冊連結,才得以進入這個神奇的世界。偏偏每個獲得註冊者,手上能邀請的連結也是殘酷的限量制度,於是網路上的話題度很高。(但當時的「網路」話題度其實說穿了,只是一群現在稱之為「阿宅」的人,透過撥接方式在一個又一個「討論區」中空虛寂寞的文字性討論,跟現在的網路聲量有非常巨大的差異~)
8月份加入後,除了偏執的想說把所有各種工作上的(現在當然知道這樣有所謂的「洩密」與隱私相關問題)、生活上的 email 都轉到 Gmail 來,然後看著容量怎樣都塞不滿,覺得真是神奇與強大。
對了,當時另一個有趣的產品設計是每天會逐步增長的信箱容量!是的,就跟人的壽命一樣,每天都可以看到 Gmail 下方的信箱空間在跳動往上增加。儘管增加的幅度小到幾乎無感,但是還是很有話題性。
這些創新點,又加上兩位創始人的一些矽谷傳奇故事,對 Google 的品牌喜好度就這樣逐步在積累中。隨後推出了許多 Google 服務,例如 Google Calendar、Google Docs...等,還有眾多現在被你我熟知的產品,以及許多推出後又退出的服務,都算是這一整部網際網路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
也正因為如此,約一週前當 Google 服務發生問題造成全球大範圍的中斷時,可以看到網路上造成了不小的討論。諸如:沒有了 Google ,世界要毀滅了....等。當然說得很誇張,但卻也讓人不禁會想自省,是否過度依賴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服務,最終甚至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了呢?
當時其實自己並未在使用 YouTube 服務,反倒是朋友從 GFW 內問到 YouTube 無法連上了是怎麼了呢?原本第一個想到的其實是 VPN 是否有狀況?但一打開自己電腦與 TV Box 才發現確實都無法正常運作。出現的畫面是一隻可愛的猴子。(但當時狀態相信很多人並不想看到他...)
歷經約莫半個多小時,服務才回到正常。隔了幾天後,Google 也才正式發布此次的問題。當然回覆的相當"Geek",可以放上連結,但我想應該沒多少人能全部理解清楚吧?(連結在此:https://status.cloud.google.com/incident/zall/20013)
後幾天的新聞三不五時會提到說有人發現在家裡沒辦法開燈、關閉音響...等,因為現在慢慢所謂的「智能家電」開始滲透到生活之中,身為智能的中樞,其實背後都要靠一些看不見的平台服務在支撐著。當 Google 離開我們時,這些服務就像沒了靈魂的軀體,一下子都成了喪屍一般,沒有了智能。(不過如果此時還能自己思考與判斷,應該更為驚悚吧?)
當然也有些偏激者此時則是大聲宣揚著「別讓寡頭控制你我的生活」這一類的訴求,希望大家認真反思自己的日子與生活,是不是還是自己的?還是都被這些大到不能倒的企業控制住了?
自己當然並不是如此強烈的二分法在看待新技術與生活的人,反而有新的 idea 被實現後,經常是第一個勇於嘗試者。(也常常花冤枉錢或是笑自己傻...)只要是機器,哪有不出問題的呢?能不能自己獨立思考與判斷,讓有便利先進的服務時,享受其帶來的樂趣,而又能有所節制的讓自己別過度沉迷,應該算是新時代的公民該有的基本自我認識,才是更正確的面對態度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