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方式的選擇?聊聊《生產,本該無傷》中幾個觀點
自然產與剖腹產,其實我更傾向自然產。除了這件事情對我而言是已經有所經驗,更因為我身邊剖腹產的經驗都不算太好。
當然我也相信有剖腹產很順利、也恢復很快的媽媽們,只是當我聆聽到的剖腹經驗都是伴隨著術後的強烈不適、止痛過敏、無法下床等狀況時,自然就對於這個選擇有疑慮。加上,我又是個很怕皮肉痛的人。這種外在傷口的疼痛,往往將我轉化為如同幼齡兒童,非常容易因疼痛而行為幼稚。
(所以有時候看見我家同樣「惜皮」的老大,忍不住感嘆這種個性也會遺傳真是太妙了!)
生產陰影與傷痛,不只存在於女性,也存在於男性
第三胎的生產討論,意外地讓我發現老公對於老二早產時的陰影,並沒有退去。如同陳鈺萍醫生在《生產,本該無傷》中所言:「生產創傷可能會延續三代」,而且不只女性,男性也會經歷母親及另一半的生產創傷。
相較於我對於自然產的信心,我先生反而更希望以剖腹產來確保母子的平安。但是,其中卻有一個我們,包含醫生也無法確定的因素,便是剖腹出來的胎兒,是否便可以如大家所料想的平安健康?
就醫生所言,雙胞胎在 36 週時便可以安排剖腹,但他會建議 37 週更為保險。然而,就算是 37 週剖腹出生的寶寶,也不能「確保」新生兒體重及發展高於 2500 克,以及具備了自主呼吸的能力。如果上述兩項條件缺一,那麼新生兒仍需入住保溫箱並且配戴呼吸器觀察。
我家老二是 34 週早產出生,因此上述流程我們已經走過一次。慶幸的是,孩子並未因為早產而有永久性傷害,但他在 1 歲前,我們提心吊膽地帶他回診接受各項檢查:聽力、心臟、腦部、生長曲線,直至週歲後才算確認了這個孩子在發展上和足月出生的寶寶們無異,我們才放下心來。
在先生的心中,老二的早產似乎仍有著破壞性的威力。很多朋友意外地反問「為什麼不是我對於這件事情留有強烈陰影」,我認為或許是因為媽媽在那時仍有力氣做一些舉措給予自己及寶寶力量。舉例而言,老二還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時,擠奶成為我的心靈寄託之一。因為我知道還有這件事情,可以讓我出力、可以讓寶寶更早恢復健康。但相較於此,爸爸的無能為力卻是很難排解掉的情緒。甚至可能為了安定周遭,他的不安、難過等只能壓抑心中,形成一個更深、更難跨越的「洞」。
社會形塑出的「情緒勒索」
「支持的力量可以讓產婦看見自己的能力。」(《生產,本該無傷》頁192。)
陳鈺萍醫生在《生產,本該無傷》中,提到另一個社會對於生產創傷的形塑,來自於媽媽們、女性們、甚至是男性們對於自然生產的抗拒,以及自以為是的「體貼」。
以「無痛分娩」為例,便是許多媽媽在產檯上的痛。然而,有趣的是,不管是有打無痛的或是沒打無痛的,都各有抱怨的群體。有些媽媽是想打卻被長輩、老公以各種名義拒絕;有些媽媽則是不想打卻被唱衰「不打怎麼生」的。
看起來,無論怎麼做,都無法得到全力的支持。換句話說,打不打無痛似乎不是整件事情的討論重點,而是「產婦的意願有沒有被支持」,才是重點。
醫療體系本身已是個非常階級與權威的地方,不少擁有不愉快生產經驗的媽媽,認為自己在生產過程中被視為全然的客體,只是盛裝胎兒的「容器」,而非有意識、有決定權的「人」。這並非醫護人員的有心引導,而是生育醫療過於系統化、規格化之下,自然將媽媽的需求順位延後處理。加上冠以「安全第一」的大帽子,彷彿待產的媽媽們提出的種種需求,都會罔顧自身與孩子安危,是只在意自身的舒適任性要求。產婦們被視作無知孩童(或許更為低下),明明是發生在自己身體上的事情,卻無法為自己發聲。
然而,在醫療法規與認知上,生產卻又不等同於一般手術。我們既無法用自然心、平常心看待生產,卻又不將其等同於疾病或是一般手術。這樣的「雙標」,也是造成社會對於懷孕、生產的矛盾感。一方面用「懷孕又不是生病」要求孕婦,一方面卻也用「你懷孕了不可以」作為句子開頭,試圖用此來控制孕婦行為。這樣的句子模式,有沒有感到很熟悉呢?說白一點,就是整個社會形塑出來的「情緒勤索」。這樣無視、忽視孕產婦需求的模式,或許才是生產創傷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樣的,母乳也存在的相同議題。)
沒辦法作決定的另一個理由
另一個我遲遲不願意接受剖腹產的原因,則是我無法決定出生日子。我知道看日子選出生時辰是一種台灣習俗,但自己有點難以接受這個作法。最近有一位KOL同樣也是面臨剖腹產,她在臉書發文中寫道為孩子選定了某個命格。或許這是父母對於孩子的一種期待,但對我而言卻是一種滿沉重的作法,而且不是對小孩,而是對我。
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選命」或許是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行為。相對而言,我或許是更加迷信、相信命理的人,所以我不願意在出生時辰上,為孩子負責。簡單來說,我相信由孩子決定、發動的自然產程是最適合他們。若是由我決定了時間,同樣也有體重不足的可能性。那時,我是否會因此責怪自己呢?或許會吧。
總之,距離生產還有 6 週以上的時間。每天就是和寶寶們信心喊話,進行冥想,做做膝胸臥式,盡力讓自己的身心調整在可以接受任何變化的狀態。若是真的需要剖腹產,也會心甘情願臣服當下。或許是另一扇窗的開啟,會帶來更多不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