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鴻雁東南西北飛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車站行腳(11):雙鐵共GO遊牡丹

鴻雁東南西北飛
·
·
今天,你從牡丹車站出發,踏上正前方的老街,雖然街上的老宅、小店和地方藝術家的街頭彩繪值得駐足賞玩。可是,走到老街的終點慶雲宮,短短不到四百公尺,馬上就逛完了,似乎單調了點。於是,我打開Google地圖仔細研究,終於發現一個從不同角度探索牡丹周邊的旅行方式--雙鐵共GO!

牡丹車站自1922年開始營運,至今剛好滿一百年。日治時期,它是以「武丹坑驛」為名,1964年才改名為「牡丹」。發展得早,周圍自然會有聚落形成。不過,如果拿牡丹的下一站雙溪來比,雙溪從清領時期便是水陸轉運中心,來往貿易的貨船雲集,市集規模和人口數當然比牡丹龐大許多。

今天,你從牡丹車站出發,踏上正前方的老街,雖然街上的老宅、小店和地方藝術家的街頭彩繪值得駐足賞玩。可是,走到老街的終點慶雲宮,短短不到四百公尺,馬上就逛完了,似乎單調了點。觀察來往的遊客,多半是以牡丹車站為起點,即將攻向燦光寮山的登山客,幾乎沒有人是衝著牡丹小鎮而來。我在規劃行程時,一度想要連三貂嶺車站一塊遊覽以充實行程,但這樣不就違背「車站行腳」一次走一站的初衷了嗎?

於是,我打開Google地圖仔細研究,終於發現一個從不同角度探索牡丹周邊的旅行方式--雙鐵共GO

上午八點多,我和老婆抵達牡丹車站。先快速走逛了小鎮一圈,接著我們沿102縣道,爬坡上竹寮坑的產業道路往南走。

上路沒多久,忽然一陣山雨傾盆而下,我們連忙到一旁的土地公廟躲雨。仔細一看,這座土地公廟竟是石砌的,可能年代久遠,默默守護當地居民好長一段時間了。

我們喝口水、吃個點心,剛好雨也停了,就繼續往上走。雨後的竹寮坑,空氣格外清新,還頗涼爽的,不知不覺一口氣爬了兩公里,直到下坡路段才稍事休息。接下來的路段都是下坡,除了在玉仙宮逗留參訪了十多分鐘外,兩人的步伐也越來越快--不為別的,只因肚子餓了……

走出竹寮坑,接省道雙柑公路,十點的艷陽催我們加快腳步。往東走了四十分鐘,我們終於抵達雙溪車站。算一算,我們從牡丹車站出發,經竹寮坑走到這裡,一共走了七點四公里,耗時兩個多小時,完成「雙鐵共GO」的第一鐵--鐵腳

等等,說好的遊牡丹車站,怎麼跑到了雙溪車站?

素聞牡丹車站有「牡丹彎」、「牡丹120」的封號,指的是火車由雙溪車站往北行駛至牡丹車站時,會出現一個高達120度大彎道,是早年建設鐵路的工程師為克服此地山區的超級陡坡,避免北上列車因動力不足而又向南下滑逸,因而加大站內半徑的設計巧思。

既然來到牡丹車站,不親身坐火車體驗「牡丹彎」怎麼行?所以,我特別安排從牡丹車站健走至雙溪車站,再搭火車返回牡丹車站的行程。

在雙溪的老字號蘇義興餐廳飽餐一頓後,我們搭上區間車的第二節車廂,隨著列車緩緩的行駛下慢慢接近牡丹車站。也許是現代的火車動力充足又平穩的緣故,我沒有感覺到什麼大彎道,不過下車後我才驚覺--我們乘坐的列車明顯向月台傾斜。隨後,一輛過站不停的普悠瑪號快速駛去,我清楚看到車身也是傾斜的,好似甩尾一般揚長而去。

離開牡丹車站,我們完成「雙鐵共GO」的第二鐵--鐵路

大功告成,現在可以好好逛逛牡丹了。

牡丹老街周圍和牡丹溪兩側,保留不少古樸的老房子。居民多半上了年紀,閒散地在陽台上、廣場上晾上衣服,或是在巷弄中穿梭,到鄰居家串門子。

老街雖老,但也有些潮。

當地有一位藝術家吳古趣先生,他在老街上經營「古趣咖啡屋」,店裡、店外陳列的都是他的繪畫和書法作品,以及採訪報導剪報。我們路過時,四、五位大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正在採訪吳古趣,可見他是地方上頗有名氣的藝術家。

古趣咖啡屋前的驚世對聯!
吳古趣先生(中間坐者)準備接受採訪

吳古趣的畫作不只陳列在他的咖啡屋中,整個牡丹小鎮都有他的彩繪作品。我個人最欣賞的兩幅是「布店」和「豬肉攤」,以寫實而逗趣的畫風,為遊客呈現牡丹早年的店家風貌。

雲水聚杯

正中午,太陽又火辣辣曬了下來,看不出來幾個小時前才下過一場雨。在「鐵腳」行程中,我們已走得滿身大汗、雙腿微痠,想找個地方消消暑。恰好,我們走到「布店」的彩繪牆邊,牆裡的小店是我此行安排的歇腳處「雲水聚杯」。

這間老宅改建的咖啡店不只賣咖啡,同時也是「牡丹老街駐地工作站」。無論是氛圍、擺設,或是餐點的巧思……處處充滿巧思。(關於我在雲水聚杯的體驗,詳見〈這天午後,我在雲水聚杯〉。)

在疲勞臨界點的當下,找到一間可以徹底放鬆身心的空間,輕啜冰美式、抬頭欣賞窗外結合古意和新意的小弄,實在是人生一大樂事!

牡丹風情令人流連,這附近有一條「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尚未造訪,我有認真考慮下回安排一趟--三鐵(鐵腳、鐵路加鐵馬)共GO遊牡丹。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