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effre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當知識窮盡之時,人類依舊是人類,AI 依舊是 AI

Jeffrey
·
·
打從一開始,會思考的人類就注定會取代不會思考的人類,這與 AI 的出現壓根就沒有關係。
楔子──《看不見的城市》

20世紀,義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以獨特的手法寫出了一本獨特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市》。

全書大抵由馬可波羅與忽必烈之間的對話構成,前者會向後者闡述遊歷世界的各國風情與城市風光,後者則藉由臆想來一窺世界之景。簡單來說就是一本不負責任的觀光遊記。

卡爾維諾藉由語言與文字的操弄,使所謂「城市」的意象在讀者的腦中不斷的輪轉。美麗的、綺麗的、絢爛的、整齊的、永恆的、美好的……各種形容詞在書中猶如墜落於湖面而泛起的漣漪一般,與讀者心中的「城市」想像遙相呼應。

在我看來,卡爾維諾筆下的馬可波羅其實就是一種大型的人工智能,唯一不同的或許就是人工智能的選詞會根據「忽必烈」的想法更加的精準。為甚麼這麼說呢?讓我們一起爬梳一下人類知識的起源與發展。

《看不見的城市》/Jeffrey

知識的起源與局限

人類所有學科的建立都是基於一套「假設」之上,物理學假設了物體是本質上存在的;歷史學假設了過去是真實存在的;文學假設了人類是有品味的,是不同於動物的存在……如果以上的假設都是錯誤的,那麼根據這些假設而生成的知識體系也將分崩離席。但也正是因為人類針對這些假設有不斷思考與不斷詮釋的努力,才讓這些假設不至於淪為教條式的口號。

換言之,就筆者看來,知識是自一系列的邊緣出發,向內形構出來的產物。在這些邊緣之外,是人類無法窮盡的部分(或者說是「真理」),像是西方哲學對於「實體」的論爭、東方佛教對於「自性」與「極微」的論辯等。

為了知識的發展,人們必然需要對此做出妥協,不再糾結於這些所謂「根本」的問題。但事實卻是當所有的討論都細緻到不能再細緻時,所有的討論終究會回到最根本的問題之上。當所有討論都會回到原初的問題,但原初的問題早已有了百百種的詮釋了。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進行一個老套的假設: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都已經被窮盡了?

「所有知識被窮盡」並非是指所有的問題皆有了標準解答,而是指所有的解答方式都已經出現了。人們只需要不斷地重新拆解、組合、再詮釋便可以獲得無限的「正解」,再進一步由這些「正解」包圍某個模糊的,根本性的問題。

這樣,一個「真理」便油然而生了。

綜觀而論,我們可以把所有這些「根本性」的問題當作一切知識的起點與終點,而這些不同的「點」彼此之間也互相交涉,互相關聯。我們所有的新知都是一 種對這些根本問題的再詮釋罷了。

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都已經被窮盡了嗎? / Jeffrey

AI 的恐怖之處

假設以上的假設成真,那麼就不難想像 AI 技術將會是一個相當恐怖的存在。

曾經有朋友告訴我,Chat GPT 就像是把一些彼此關聯的詞組合在一起,包裝組合後丟給使用者。是的沒錯,馬可波羅對忽必烈的形容也是這樣的,這多少就是所謂「大型語言模型」的真諦。以下這段是 Chat GPT 的自我介紹:

我是一個語言模型,我是由OpenAI訓練出來的一種人工智能技術,用於生成自然語言文本。我通過對大量的文本數據進行學習,可以理解自然語言中的詞彙、語法和語義,並且能夠生成有意義的回答和文章。

也正是說,在時間與資源都允許的情況下,這套語言模型將可以閱讀完全世界的文本(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那麼這個大型的「馬可波羅」將可以藉由「詞彙、語法和語義」的重組,不斷觸及我們剛剛提到的「根本性」問題,也就是所有知識的起點與終點。

回顧一下,我們假設了「人類知識已經窮盡」,「所有新知都是再詮釋的結果」,那麼我們可以輕鬆的想像這樣一個未來:AI 技術以超高的效率與準確性將以上兩個假設進行結合,高速有效的詮釋出不同的知識與真理,讓所有的「真理」處於一個不斷飽滿的狀態。

那麼人類還需要思考何謂真理嗎?

真理嗎?/Jeffrey

人類會被取代嗎?

照以上的推論,是否就意味著科技的發展將完全的取代掉人類呢?答案或許是,也或許不是。

除了以上種種的假設,我們當然還必須要假設語言的溝通的有效的。當我們問「何謂真理」、「何謂知識」時,早已假設了「共識」下的詞義是相通的,這也是為甚麼上文提到的一切知識都建立在假設之上的其中一點。

那麼何謂一場有效的溝通,必然是需要溝通雙方都在同一個水平上溝通,最大程度的容納彼此的觀點,一場有效的溝通才得以進行,語言本身即是一個帶有隨機性的工具。

換言之,如何解讀將會是人類最為重要的能力之一。也就是指未來會用 AI 的人將取代那些不會用 AI 的人,因為 AI 將成為所有知識的來源,將成為教授、技師、老師的替代物。資訊與知識的組合將成為未來個人的利器。

就筆者的觀點,AI 正是那個取代傳統教育,學院式教育的替代品。但前提便是要如何使用 AI 。與其說「使用」,不如說如何「操用」AI,筆者發現多數人在使用 AI 時沒辦法準確地問出自己想問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找不到問題所在,痛點所在。不要小看這一點,會問問題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傳統教育的缺點也正是在此,人們早已習慣到手的知識,而失去了主動探詢知識的能力。當人們都是鴨子的時候,卻反過頭來抵制填鴨式教育。所以說,那些擔心自己被 AI 取代掉的人類,多少可以開始反思自己何時當過一個「會思考的人類」了。

相當諷刺:當不慣於思考的人類恐懼於會思考的 AI ,好不荒唐。總結來說,AI 的出現並不會取代掉人類。

誰 / Jeffrey

結語──當一個會思考的人類

知識飽和與知識的完全匱乏是一模一樣的。

回到我們開頭的論證,當知識已經是一個被窮盡的主體時,人類只是不斷的「內捲」,不斷的進行語言的遊戲,猶如薛西弗斯的神話一般,但此時的人類多少是帶有「萬物之靈」的自信與驕傲,認為知識依舊有待「開發」。

但 AI 技術的成熟讓全世界過往的知識體系一體化,所有觀點、視角、思維模式等皆可以被組合與詮釋,知識成為了一個完全飽和的客體,人們只需要進行解讀與提取罷了。那麼當你已經失去解讀的能力時,AI 之於你而言也是無濟於事的。這也正是為甚麼人類無法被 AI 取代的原因之一。

所以,AI 技術只是給予了知識方便挖掘的方式罷了。但當你已經失去挖掘的能力時,再好的工具都是一樣的,這個時候知識是飽和還是匱乏其實也都是一樣的了。

打從一開始,會思考的人類就注定會取代不會思考的人類,這與 AI 的出現壓根就沒有關係。

人類 / Jeffrey

無情工商PART1:

讀Bar共學社群建構中,歡迎一同打造友善且去中心的學習社群!加入我們一起互相監督,互相學習!

無情工商PART2:

關注更多區塊鏈新聞嗎?歡迎持續關注 鏈閃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