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不停送東西的書店
池上一日的最後一站是池上書局,我很想看看在稻香之間孕育出來的書店會是什麼樣子。書店小小一間,進門首先擺放著幾排文具,幾乎佔了店裡一半的空間。店裡的兩只小貓性格迥異,白色的Miumiu見人就蹭。古樸的木質書架上,很容易就能翻到蔣勛老師簽名的《池上日記》。
但我完全沒想到的是,我進店不到十分鐘,老闆就送東西送出去兩次。
起先只有我一個客人在翻書,一個肉嘟嘟的國小女生推門進來,奶聲奶氣地問:「請問有量角器嘛?」老闆起身到裝文具的櫃檯,翻出一把遞給她:「送你」。小女孩很有禮貌說:「不用,多少錢?」老闆堅持說不用給錢,「正好有一個多的」。我心想:啊?一件一件賣的東西,正好有一個多的是什麼情況啦?
不一會兒,又有一個中年男子走進來問还有沒有編中國結用的繩子,說下禮拜要教小朋友做手工。老闆太太显然认得他,说:「那個沒有了喔,我們不進貨了。」思考片刻又說:「要不然找找看有沒有替代品。」然後鑽進店後面儲物間窸窸窣窣翻了一會兒,找出來兩卷彩帶,說你看看可不可以。男老師說可以啊,結果老闆娘說:「送你,最後兩個了,反正我們以後也不進貨了。」
啊?這家店每天到底要送出去多少東西呀?
到每個地方我都很愛逛書店,但每次逛書店時也會忍不住想開書店到底要怎麼賺錢怎麼活下去。很多書店會賣咖啡之類的飲品,像這樣不到十分鐘送東西送出去兩次的書店我還真的是第一次遇到。
出於強烈的好奇,我搜索了一些媒體對店主夫婦的採訪:開書店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裝文青,最重要的是服務居民的生活需求。店裡賣文具最初也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
曹姐坦言近十多年間經歷賣場、網購興起的挑戰,生意大不如前,但他們卻從沒有把書局收掉的念頭,現在店裡賣最好的是農民曆,最主要的客人是農民,這在一般書店很難想像吧?有人建議轉型走個性化的獨立書店風格,但對他們來說,書店不是浪漫的文青想像,不是為偶爾來玩的遊客存在,而是服務居民的生活需求,是老人家和孩童都可以沒有壓力隨意走進來的地方。
我才開始真的了解到,當初蔣勛選擇在池上駐地,除了讓人無法抗拒的稻田,一定有很大部分是「人」的原因。
而我曾經到訪過一家踐行著這樣的理念的書店,見證過這樣充滿人情味的時刻,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
如果未來我也會在某個美麗的社區開一家店,我會和那裡的居民以什麼樣的方式,書寫什麼樣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