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第三季發布會圓桌預告|從華語到世界:我(們)的非虛構寫作口音
「我身為一個以中文為母語的人,選擇用英文寫作。但這不是我的缺陷,而是我對英語世界的貢獻。因為我是用我的成長經歷、以及在母語中所形成的思維習慣,豐富、擴大了英文世界的詞彙與表達。」
2023 年「在場」紐約線下活動中,在美國從事粒子物理研究、並用英文進行公共寫作的講者程揚揚曾這樣分享道。
事實上,我們也常在各個活動中遇到觀眾分享關於語言使用及寫作的困惑。有人分享「還是要用母語才能寫出很細膩親密的東西」;也有人喜愛「用陌生的非母語才可以更冷靜清楚地思考問題」。三季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得獎者中也有多位少數族群寫作者,或長期在海外的華裔寫作者。語言的處理幾乎是大家共同的背景與母題。
「在場」作為一個華語寫作獎學金,大家所使用語言的最大公約數是中文,但每一位作者都還有許多其他日常、工作中大量使用的語言。如程揚揚所言,不同語言背後的文化、歷史,都交織與擴大了每個人的中文寫作。
就國際交流而言,這樣的中文寫作愈發重要;但對寫作者個體來說,在使用中文寫作的當下,大家可能同時與方言、少數民族的語言、國語、學院裡的專業語言、其他國家的語言交匯。那要如何處理多語言的現場?如何將不同文化語種下的故事翻譯、擴大、進一步溝通?
第三季「在場」圓桌發布會從這些觀察與思考出發,邀請橫跨多語言生活、交流與寫作的學者、寫作者、記者們,跟我們分享她們從華語到世界、從世界到華語的「口音」——
這裡的「口音」,可以指一個人特殊的寫作風格:一名作者在面對不同人群、與不同語言文化交匯時會有自己獨到的書寫策略(即需要處理、轉譯一群人的講話口音給另一群人)。也指向在不同脈絡與生命際遇中生長出自己的寫作方法。
我們也同時邀請來自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兩位出版業資深編輯,分享他們在專業領域內的觀察,以及如何尋找和培育華語作者、如何搭建中文-非中文兩個世界間橋樑的經驗。
【發布會圓桌資訊】
時間:2024/1/20(六)9:30~12:00(台北時間)
Zoom:859 0375 9120
Zoom Link:https://us02web.zoom.us/j/82966017131
嘉賓(按姓氏筆畫數排序)
吳琦,《單讀》主編
周成蔭(Eileen Chow),杜克大學東亞所所長,杜克故事實驗室負責人
莊瑞琳,春山出版總編輯
劉紹華,人類學者,作家,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譚蕙芸,獨立記者,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主持
張潔平,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創辦人
▚ ▚ ▚ ▚ 發布會當天將宣布全新獎項,期待相見!▞ ▞ ▞ ▞
關於在場
Matters 聯合香港文藝復興基金會,在2021年發起「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希望從專業上、資源上,給予堅持在時代一線的記錄者以支援。三季以來,我們致力於在個體與世界的連接處,鼓勵全球華語寫作者寫下非寫不可、非你不可的真實故事,並為作者的寫作提案提供獎金、一對一編輯、發表及出版和衍生IP支持。
「在場」不僅是一種被動的現實狀態,更是一種主動選擇:明瞭自己在時代的現場,拒絕回到常態,自覺地觀察、紀錄、追問,以書寫為行動,揭開問題,看見真實。
這樣的「在場」,需要對歷史的敏銳覺察,需要對未知的好奇開放,需要抵抗惰性、不斷追問,更需要誠實而勇敢的書寫記錄。
當不確定性與危機依然籠罩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希望與你一起直面。
歡迎訂閱「在場」最新消息:https://www.surveycake.com/s/bvadx
三季報告及得獎文章歡迎至官網查看:https://www.frontlinefellowship.io/
收聽我們的節目:小宇宙|Apple Podcast|Spot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