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rolli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當心理師也需要做心理諮商——《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rolling
·
·

今天推薦的書是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這本書內容敘述一位心理師的個案,以及他找心理師解決自己的難題的故事。

「當一個心理師也需要心裡諮商時,他會在他的心理師身上看到哪些對方身上自己的影子和自己身上個案的影子呢?」

這本書可以說分多線進行

①心理師諮商的各種個案、與他們互動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②心理師自己人生故事
③一線是心理師去找心理師的過程和想法

在這本書裡,你會得到

●心理師這個職業到底在做什麼?
●心理師的生活、想法、限制
●些許心理學知識
●個案的問題和解方:面對親人的逝世、面對癌末生命終結、深陷渣男和過量酒精、老年人的自我認同問題……

這本書流暢好讀,有故事也有知識含量,更能在不同個案上看到自己或某些人的影子,在他們改變的過程中,你也會感到被救贖,或者為他們歡欣鼓舞。

點擊此處購買《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節錄書摘

就診原因常常只是更大的問題的其中一個面向,雖然病人是為它而來,但它往往只是煙霧彈。

大多數人擅長過濾自己不想看的東西,精於利用分心或防衛機制來遏抑受威脅的感覺。

忽視情緒只會讓情緒更強,但在心理師出招摧毀一個人的防衛機制之前,他必須幫病人用其他東西代替防衛機制,才不至於讓他們暴露於挑戰卻毫無保護。防衛機制恰如其名,是有作用的。它能幫助人不受傷……直到人們不在需要他們為止。

刪節號那部分就是心理師的工作。

「正視你的感受,不要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而去調整你的感受。」他解釋說:「這些感受無論如何都會在那裡,不妨迎接他們,因為他們有重要線索。」

人最不想面對的事,往往就是他們最需要面對的事。

每個來心理治療的人,都會擔心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許不正常或不好。可是,想釐清自己充滿曖昧和複雜的人生,就必須對自己誠實,壓抑這些念頭可能讓你表現不好,承認他們則讓你成長。

傑克.康菲爾德(禪學與心理學大師)說的那樣:「靈性的第二個特質是寬厚,它的基礎是從根本接受自己。」心理治療也一樣,我們追求的是自我同理(我也是人),而非自我評價(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人不同的部分想要的事物常常不同,如果硬要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噤聲,它們可能會以其他方式要求被聽見。心理師請他做到房間另一頭,讓選擇外遇那部份的自己發聲,先別著把它趕走。

人一旦了解自己的感受,就能選擇是否要跟隨他們。但是要是它們一出現我們就急著推開,我們很可能會走到錯的方向,最後再次迷失在混亂裡。

麥欣再次問我為什麼還在跟貝卡談。

她特別提醒我什麼方式都試了,不論是受訓學的、職業的經驗,還是諮商小組裡其他心理師的建議 — — 我全都試過了,可是貝卡還是沒進步,我為什麼還想繼續跟她談?

「我怕我結束治療,會加深她『沒人幫的了我』的執念。」
安德莉雅抬抬眉毛。「你不需要向貝卡證明你的能力。」
「我知道啊,我擔心的是貝卡。」
「你得承認你失敗了。」
「我從沒跟病人斷過。」
「跟病人斷是很恐怖,」克萊兒邊說邊往嘴裡放了幾顆葡萄:「但要是不斷,等於是失職。」

我的註解:Do the best, and leave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你必須負起責任、敞開弱點。我們不會拉著病人直搗問題核心,我們只會輕輕推著他們靠自己走到那裡,因為最有力的真相 — — 人最嚴肅看待的真相 — — 是他們自己一點一滴領悟的真相。

雖然心理師會盡可能以同理心捧著鏡子,但願不願意好好照鏡子還要看病人自己。他們得自己決定要轉頭不看,還是要盯住鏡子,說:「哇!怎麼會這樣!接下來該怎麼辦?」

讓我們傾心的「型」背後其實是熟悉感。父母脾氣大的人往往選擇脾氣大的伴侶,父母酗酒的人受愛喝酒的人吸引,父母木訥或好批評的人容易愛上木訥或好批評的人 — — 這些都不是巧合。……

曾經被父母以某種方式傷害的人,有時特別容易迷上與自己的父母有同樣特質的人。雖然剛認識對方時很難看出這些特質,但潛意識自有調校精準的雷達系統。這些人並不是想再次受到傷害,而是希望能共治童年時無能控制的情境。佛洛伊德稱之為「強迫性重複」。他們在潛意識裡想:跟相似、但不一樣的人交往,也許能回去治好很久以前的那種傷。

心理投射是病人把自己的信念頭向另一個人;投射性認同則是將信念投進另一個人。舉例來說,張三上班時對老闆很火大,回家後卻對太太說:「你看起來在生氣。」如果他太太其實沒有生氣,他就是在心理投射。另一方面,如果張三對老闆很火大,回家後卻把自己的怒意塞給另一半,讓對方真的感到生氣,這就是投射性認同。投射性認同像是把燙手山芋拋給別人,讓別人接收你的怒意,於是你不必繼續生氣。

我無意忽視他們心說巨大的傷疤,但我不想當麗塔的獄卒。

「我是不知道他們會怎麼做。可是把自己弄得慘兮兮的對他們沒有幫助。你過得慘不會讓他們過得好,你讓自己苦也不能減輕他們的苦。這樣一點用也沒有。你現在還是有很多條路可以選,你還是有機會可以當個好媽媽。判自己終身監禁無濟於事。」

「在這個世界上,會因為你無法享受生命中的任何美好而得到好處的,只有一個。」
「誰?」
「你。」

我對她說,痛苦可以是自我保護,停在憂鬱狀態也可以是某種形式的逃避。安安全全躲在痛苦的殼裡,就什麼也不必面對,也不必進入可能讓自己再次受傷的世界。麗塔需要她心裡那個打擊她的聲音:我什麼也不要做,因為我不值得。她的痛苦還有另一個好處:她可能覺得,如果她的孩子對她的處境是興災樂禍,她就能永遠活在他們心裡。即使他們對她的回憶是負面的,至少還有人記得她 — — 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就不會完全被遺忘。

不論兩個人關係多好,有時候你就是會受傷;不論你多愛一個人,有時候就是會傷到對方。不是因為你想傷人,而是因為你是人,你無可避免會傷到伴侶、父母、子女或摯友 — — 而他們也會傷到你 — — 因為追求親密就是會受傷。

不過,愛的親密關係的美好之處,就是它有彌補空間,心理師把這個過程稱作「破裂與修復」。如果你的父母懂得承認錯誤、為錯誤負責,也從小教導你承認錯誤並從中學習,那麼在你成年之後,你不會覺得人際摩擦是天崩地裂的事。然而,如果你童年經歷的裂痕沒能得到善意修復,你恐怕得多多練習才能忍受衝突,才能不再認為每次齟齬都代表關係結束,並且相信即使關係失敗,你還是可以復原,還是可以自我修復,還是可以度過破裂的關,還是可以再建立一段同樣也有破看與修複的關係。雖然用這種方式敞開自己、卸下防備並不理想,但你若想品嚐親密關係的果實,就不能迴避這項功課。

◆點擊此處購買《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我們下次見。:)⠀

-

▌文字簡易網路版作品集:https://bit.ly/3hfuZVu
▌文字案件合作洽詢:roven822@gmail.com
▌個人創作IG:Rolling_word :https://www.instagram.com/rolling_word/
▌個人創作FB:Rollng滾滾:https://www.facebook.com/rovenpoemguitar/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