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胆子很小的猫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东北话学习标兵】2021/11/02 东北话为什么容易出现人传人现象

胆子很小的猫
·
·

本期播客节目地址

这档播客上线还不到一个月,已经有人跟我反映觉得我开始有大碴子味儿了,但我自己根本不觉得。仔细想想可能这反而是挺东北的一个点吧,因为在社交网络的刻板印象里东北人都觉得自己说的是普通话。干脆我今天就来唠一唠,东北话为什么容易出现人传人现象。

首先引入一个解释模型,是一款非常经典的游戏,《瘟疫公司》。在这个游戏里,玩家扮演的是病原体开发者,获胜条件是你所代表的这款病原体能成功感染全世界、消灭全人类。就我自己的游戏经历而言,想要通关大概只需要做到这样两步:第一步,先获得足够多的宿主;第二步,趁疫苗开发出来之前,把这些宿主给一波带走。

这两步怎么实操呢?我一般是先假装成一种小病,让宿主的症状极其轻微,这样就不至于引起警觉;但与此同时我又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在各种环境里的适应性,热带也能去,寒带也能去,空气里也能活,水里也能活,总之打开传播渠道。等到我圈地圈得差不多了,再迅速变异,迅速恶化,打得人类措手不及,方便我高效收割。

如果东北话是一种病原体,那么它完成的显然就是个教科书式的第一步,接下来我就逐个特征对应来阐释一下。


✿ 东北话和普通话之间的细微区别

先说说东北话为什么可以伪装成一种小病。

东北话,学名是东北官话,也就是官话的一个变种。官话,是汉语诸方言中分布最广的一支,在我国北方和西南部都广泛使用,现代标准汉语也是从官话为基础演变而来。简单来说,就是各地官话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有很多共通的地方,顶多只是音调和部分字词的不同。而东北官话,相比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普通话之间的音调区别是最小的。为什么很多东北人觉得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原因正在于此。

要解释东北话与普通话的音调区别,需要引入五度标记法,这是赵元任1920年发明的一种记录语言调值的方法,它可以形象地展现声调之间的相对音高,最高的记作5,最低的记作1,按照楼层去理解就可以。在普通话里,第一声的音高调值是最高的,起点是5楼,终点也是5楼,中间没有任何变化,不升不降,所以它的音高表示就是一条平直的线。第二声,起点是3楼,终点是5楼,呈现一个上扬的趋势,所以它的音高表示就是一条上升的短线。第三声,是最富于变化的,起点是2楼,先往下走到1楼,再往上走到4楼,中间有一个转折,所以它的音高表示就是一条先下降再上升的折线。第四声,起点是5楼,终点是1楼,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所以它的音高表示就是一条下降的短线。这样听着可能不太直观,但小学学过汉语拼音的朋友写一写就能明白音调符号是什么意思了,就是变化趋势的一个记号。

而东北话里的四个声调的变化趋势和普通话里是一样的,同样是一声不升不降,二声上升,三声先降再升,四声下降。只不过,声调的调值不一样。东北话里的「一声」调值偏低,普通话里是55,东北话里可能只有33,而二声三声四声基本不变,都有调值在3以上的部分,当它们跟偏低的一声放到一起,大碴子味儿就出来了。

所以这个就是东北话最占优势的地方,很多人觉得它和普通话的声调好像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又说不清是哪里不一样。搞不懂界限,久而久之就容易麻痹大意,就容易被东北话传染而不自知,因为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入侵的外来物。这里说的甚至还不是主动去模仿,而是被动传染。我们人类就是会下意识调整自己语音来和周围环境对齐的,有一些论文研究过这个现象,这里我先不展开说了。


✿ 东北话的巨大曝光量

回到《瘟疫公司》那个思路,刚刚说的是症状极其轻微,不至于引起警觉,接下来说说如何打开传播渠道。

众所周知,东北最著名的特产是喜剧。自从1983年有春节联欢晚会以来,小品共一石,东北独占八斗。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我觉得一方面和受众有关,毕竟春晚面对的还是北方观众为主,是官话的通行区域,选择区域内能听懂的方言口音肯定是很重要的考量嘛,这个是历史的行程,另一方面就是东北确实也得益于喜剧人才的个人努力,像赵本山、黄宏、潘长江、范伟、陈佩斯、巩汉林,这些都是黑土地生养的喜剧大腕儿,也是像我爸爸妈妈他们非常期望在春晚上看到的硬菜,即便他们是南方人,毕竟谁能拒绝一群费尽心思逗你笑的优秀演员呢?

小品是借着春晚的东风成型并且崛起的,它杂糅了包括话剧和二人转等一些戏剧形式的特点,可以说从基因上就和东北非常亲近,所以慢慢成为了东北文化输出的一个主战场,让东北话成为了一种喜剧的符号,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男猫说可能因为东北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得比较早的区域,人们干完了活儿没什么事儿做,就会开始撺掇着搞搞二人转什么的。不过针对这点我提出了一个质疑是说,其实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都会有这种倾向,你看我们广东也有著名的情景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但是为什么粤语没有借着这些节目往北扩散呢,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学习门槛太高了,大家听不懂嘛。男猫说,也对,粤语在全国范围内最广为人知的几个词汇还是通过东北小品传出去的,比如「我母鸡呀」──这是出自2004年春晚小品《都市外乡人》。

除了在像央视这样的大型公共媒体上获得曝光,抢占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东北话也伴随着从东三省流出的人口一路往南,走到了全国各地。这个倒不是说东三省流出的人口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因为像安徽、江西等等也都是人口流出大省,但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没有去研究这些省份的方言容易出现人传人现象,可能还是和语言背后文化本身的强势程度有关。

即使到了互联网时代,春晚在文化生活领域的统治力逐渐没落,东北的喜剧人才却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涌向了各种短视频、直播间、脱口秀舞台,对全国人民的威慑力可以说是不减反增。


✿ 当东北话成为一种模因

再回到《瘟疫公司》的游戏设定里,玩家是可以选择难度模式的,比如简单模式就是普通居民从来不洗手,也不戴口罩,然后医生每天只上半天班儿之类的。而东北话在我们现实世界里所面对的我觉得也是一个简单模式,因为当它变成了一种喜剧的符号,人们就会自发地模仿它,自愿被它感染。

这就引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模因」,它是1976年由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来的,出自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在第11章里,道金斯提出:文化的传播和遗传相类似,都能导致某种形式的演化,语言就是通过非遗传途径「演化」的,并且这种速率比遗传演化快几个数量级。遗传演化依赖的是基因,那么非遗传演化的传播单位是什么呢?道金斯就模仿「基因」的形式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模因」,meme。

书里有这么一段:「模因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结构,这不仅仅是比喻的说法,而是有其学术含义的。当你把一个有生命力的模因移植到我的心田上时,事实上你把我的大脑变成了这个模因的宿主,使之成为传播这个模因的工具,就像病毒寄生于一个宿主细胞的遗传机制一样。」

这套模因理论也有生物学基础,就是我们体内的镜像神经元。简单来说,这种神经元会让我们自发地模仿某种文化模因,成为某个传播链条的一分子。什么样的模因最容易繁衍呢?从主题上看,和性、食物、权力相关的模因是最强大的,从形式上看,丑闻、趣闻、黑话也很容易变成模因。所以作为喜剧符号的东北话变成一种模因就很自然而然了。


✿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东北话为什么容易出现人传人现象的三点猜想。易于学习、曝光量大、以及吻合模因的定义,这些都助推了东北话的强大传染性。

那么本期就到此结束。这里是东北话学习标兵,一档研究东北话以及东北文化的播客,如无意外每周会更新一次。谢谢你的收听。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