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散度日的第十個小日子:就和我一起聽聽歌-情繭
今天想起一首歌,我的國中年代是小虎隊瘋狂崛起的年代,即使我年紀小小,但我很早就理解依法不依人的道理了,哈哈....是依歌不依人,意思就是歌好聽,那即使我對這個歌手沒興趣也沒關係!
所以今天的這首歌就是曾經瘋迷全台灣的男團小虎隊成員陳志朋的「情繭」。
這一首歌其實不管是SPOTIFY還是Apple Music都找不到了,甚至連我們自己本土的KKBOX都沒有...版權問題吧,我想!
還好YOUTUBE找到新版的JAZZ風格「情繭」還加上1996原曲長達9分鐘的歌曲啊!
依舊是歌手陳志朋所唱的,依舊有他當年乾淨的聲線...其實我覺得他是小虎隊裡最有特色的一位藝人,(當然我不否認當年的吳奇隆是跆拳道選手,蘇有朋是高材生也讓人印象深刻,只是我自己那時喜歡的是日本少年隊啊)!!!
這位貌似張國榮的帥哥,至今也已蛻變成有獨立個體並擁有自己風格的藝人,祝福他啊!就這樣,多年沒聽的歌曲再次拿起來聆聽,依然讓我覺得盪氣迴腸的在內心可以痛上三千四百回,光是那一句「從未被你愛過,心卻已傷透...」我的天啊,還沒被愛過啊,怎可能被傷透呢?但我還真的可以理解這去句話的含意...這就讓我回想到當年的一段過往經驗。
那一年23歲在一個出版社工作,同個部門裡有一位精通日文的女生大我一兩歲,很快我們就非常要好,她很照顧我,反過來我也很挺她,所以我們結拜了起來,她是姐姐我是妹妹。
因為義氣所以天天騎摩托車送她回土城的家,你要知道我可是只住在公司旁邊不到三分鐘的路程的地方啊!而公司在行天宮旁邊,你就知道那有多遙遠多有義氣!!當然也沒有每天啦,她的男友有空也會來接送她。但到後來我送的時間非常多,直到我們一起跳槽到另一家跨國日商公司。

但..這只是剛開始呢!
那家日商公司一開始需要我們在汐止東方園區上班,這下更遠了。讓我附上地圖,和我一起來回憶一下這段英勇的事蹟吧!

不過我依然努力送他,因為後來她和男友分手了,這麼可憐那我要更認真的挺她到後來變成對她真的產生了好感,可是我也很明白她應該只喜歡男生,所以我也和自己說不要想太多,就是單純的友好吧!不過情感這件事情真的很難控制,加上這乾姐天生擁有迷人的笑容和知道如何自在地運用女性天然的魅力,我還是很深的掉進單戀的情感中....
直到有一天,我實在受不了了,我決定不管如何都應該說明白我的心情(原因就是每天痴痴地等她下班準備載她回家,但後來發現看著她不斷的與其他男生約會,即使五天有四天都是我載她回家了只要有約會她一轉頭就離去。不會和我說她今天不坐我的車,也不會說你今天早一點走,我有事.....這樣的心情讓我越來越低落)
當然後來的我很清楚知道不是她的錯,你自己要喜歡人家干她屁事,你自己自願載她回家,她又沒要求你(咳..你這還別說,有時真的是她要求的...),總之我知道那時的自己就是一廂情願願意付出情感的等待,沒有必要覺得是她的錯~
不管如何,那時的我(應該24歲了)覺得只要能和她講清楚就甘願了,至少讓我被拒絕吧!那我就心甘情願的斷掉自己的妄想(後來的開始修煉自己的我發現,實際上我也只是不想自己做壞人所以就讓她來做壞人好了!!我也不是一個好人啊!)
因此我打電話給她,和她說可以喝個咖啡嘛?有些事情想要好好和她說說,她就直接回我就電話裡說吧~(那時可沒疫情)電話不說就不用說了!
我和她說:見面說比較清楚。她就不願意,直接說:電話上不說那就當做沒事囉!
就這樣我們再也沒有聯絡。
當年的我掛上電話的那一刻...大哭了一場,只覺得自己受了很重的傷。而這首歌還真她媽的有感....
「從未被你愛過 心卻已傷透 心中的情繭 藏了太多年 已經不再盼望」
就這樣過了20十幾年啦,現在還是清晰地記得當時的傷心與失落,現在的自己一方面笑自己傻,另一方面也會知道那時年輕的自己真的需要有人可以教導如何去真正的認識什麼是愛,什麼是付出,什麼是照顧好自己的心!也想要抱抱那時的自己一個傻傻付出的孩子也想謝謝她認真的付出過一份真心!!

即使我已經離失戀這件事情老遠...依舊感受良多!
那.....就來聽聽歌吧!
陳志朋-情繭
作詞:許常德 / 作曲:戚小戀
怎麼做都是為難 已習慣安靜的欣賞
總覺的一個人比較簡單 怎麼痛都只是在心上
也許愛該先流浪 之後你才會想家 OH!
情難收我把世界全關上 只留下一個窗口向你眺望
從未被你愛過 心卻已傷透 我不求
所以我不寂寞 想你都是奢求 已經不再盼望
從未被你愛過 卻深深擁有 天知道
心中的情繭 藏了太多年 已經不再盼望
不再盼望
看著你走遠 不再盼望
捨得你遠走 不再盼望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