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双十一”购物节 恐怕是众多年轻人记忆中最为冷清的一次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大陆“双十一”购物节,各路商家在网络上纷纷大打价格战,有的甚至从11月11号凌晨开始一直直播到当天晚上九、十点才结束。即使是这样,不少商家纷纷表示,今年业绩不是很好,很多产品都卖不动。一个应运而生的网络购物节每年给无数电商经营者带来很多期待,然而在经济持续下滑的当下,线下的热度一度比线上还要明显。
阿里巴巴集团仅称,截至11月11日凌晨,402个品牌成交额突破人民币1亿元,3.8万个品牌成交额比去年倍增,总销售额按年增长。京东11月11日也强调,300个品牌的累计成交额也破1亿元人民币,直播累计观众突破3.2亿人。而成交额、订单量和使用人数皆创新高。
以往双十一的购物狂欢多是线上较多,但是今年线上冷清,线下活动相对较多。
不少年轻的消费者开始转身线下去消费,记者在北京、河北一些主要商场发现,线下消费多是超市人流较多,不少年轻一代趁机来到超市选购新鲜食物。一位来自河北大学的在读大三的张同学对此表示,自己和女朋友在校外租房住,所以买菜做饭要省一点,此外赶上双十一了,线下超市很多东西要比线上便宜。
“消费降级”成为目前年轻一代消费现状 捂紧钱包生怕没钱过日子
消费降级成为今年双十一的一大亮点,不少线上或者线下的商家都发现,人们愿意去购买生活必需品如卫生纸、洗衣液、蔬菜等。而一些家电或者类似于家具的大件物品相反购买的人群不是很多,有分析认为,消费降级突显中国经济目前的窘迫赤字和过高的政府债务问题,不少民众不愿意出来消费。对此有分析認爲,降级的现象突显当下市场内部消费品活力不够,带给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很差,所以該研究的是如何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感官。
经济怪现象:一边倡导大力度进口 一边大力推销国货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进博会上,官方不断推举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希望更多的外资能够来到中国投资,在一系列的安全政策下,许多外国投资者对于中国的投资依然是爱莫能助。然而国货成了卖家唯一的希望,尤其本土品牌的美容美妆商品、家居用品和食品不仅逆势呈爆炸性成长,还受到官媒的热捧,趁势为这一波的爱国热潮推波助澜。
陆媒《中国日报》海外版11月10日引述阿里巴巴旗下电商平台天猫的数据说,20多个国产品牌于10月24日、双十一档期预售的第一个小时,销售额就超越去年同期。10月31日促销正式起跑后,7万多个国产品牌的成交额翻倍,85个国产品牌的销售很快就超过人民币亿元。
陆媒《人民网》11月11日也表示,天猫双十一将243个国货品牌打进“亿元俱乐部”,让这些“好用不贵”的品牌不再只是国际品牌的“替代品”,一跃成为中国消费者越来越信任和青睐的商品。
有观察人士表示,近年来对于外企准入政策不断模糊,摆明要拉抬本土产业和品牌。
相较于国货来说,民族主义情绪所带来的情怀近年也掳获中国消费者的心。几位中国家喻户晓的直播主在吹捧国货上,更是功不可没,甚至争议缠身的直播主,也受到官方政府青睐,带节奏炒热买国货潮。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中国的消费者似乎比较愿意挥霍。2019年的双十一期间,消费者24小时内就在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上花费了380亿美元。
分析人士表示,如今中国人在额外花费上已变得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