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法国大选·下|马克龙与勒庞终极对决 欧盟可能发生三个分裂

祁賓鴻
·
·
IPFS
·
2022年4月10日,法国总统大选登场。在第一轮投票中,现任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以4%差距,险胜极右派候选人勒庞(Marine Le Pen)。两人将在24日的第二轮选举中再次对决。对此议题,台北论坛基金会于4月15日邀请到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政治学系莫内讲座教授苏宏达,以及台湾前驻法国及比利时副代表萨支远,就“法国大选、欧洲安全、欧盟未来”为题发表演讲,探讨法国未来政局与欧洲安全前景,活动主持人为台北论坛基金会执行长杨永明。此为系列报道第二篇(共二篇)。

系列报道第一篇:洞见法国大选·上|极左与极右夹杀 马克龙能否让法国再次伟大

变动中的法国政治版图

分析2012年、2017年、2022年法国三次总统大选前夕民调,萨支远指出,传统左派支持度已从2012年的31%降至2022年的8%;传统右派则是从27%降至12%。代之而起的是中间派与极右派,两者在这次大选中分别获得30%与31%的支持度,这显示法国政党的版图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法国第四共和,萨支远表示,此体制之所以丧失民心,就是因为人们认为在多党林立的国会内,小党们永远只顾自己的利益与政治分赃,而未替国家思考,故会有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修宪终结第四共和、创建第五共和的发展。

萨支远补充,其实戴高乐本就对内阁总理制非常不信任,认为这将导致法国陷入混乱,但因戴高乐于二战后回国时,法国政坛并未替其留下空间,其只好在1946年引退,直到1958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爆发,法国派出精锐前去镇压,戴高乐才再度出山。而镇压阿尔及利亚的过程非常惨烈,法国社会多年来一直避谈这段往事,马克龙也是直到2021年,出于修补两国关系的考量,才正式归还部分遭法国处决的阿尔及利亚反抗军遗体。

而参考第四共和到第五共和的变化,萨支远指出,法国非常重视政局稳定。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间,法国曾有几次左右共治,也就是总统、总理分属不同光谱的政党,导致政治出现摩擦。为避免此般现象重演,法国便于2002年修改宪法,将总统任期由7年修改为5年,并将国会选举定在总统大选后,希望能尽可能确保总统与总理出自同样光谱。但此次选举结果暴露左右两派的意识形态空洞化,也反映人民也对马克龙执政的失望。

萨支远表示,马克龙上台一年即爆发“黄马甲运动”(Yellow vests protests),民众主要是不满油价升高,但马克龙的应对姿态很强硬,例如将示威的合法性判断权力,下放给警察局长,而非法院;且但凡在示威中因暴乱行径被捕者,将会留下一辈子的记录,往后必须距离示威现场1,000米以上。人民迄今对生活的不满,以及对马克龙强势镇压的决策仍有怨恨,所以才在此次大选中一并发作。

萨支远也提到,尽管勒庞现下对北约的姿态非常强硬,但若其真有机会当选,这般姿态未必能延续到执政,而是会因应政治现实做出调整。马克龙虽然攻击勒庞可能危害法国宪法,但民调也显示,购买力是法国民众最关注的,马克龙还是要面对这个检验。

24日马上要举行第二轮投票,也就是马克龙与勒庞的终极对决。萨支远判断,马克龙在第二轮选举中获胜概率较高,毕竟勒庞的极右翼身份还是引人诟病,尤其是她对待移民的敌视态度,但马克龙也可能只会“险胜”。


欧洲安全行向何方

而对于欧洲的安全发展,萨支远先分享两个概念,一是以自己过去在巴黎求学的经验为例。当时教授在课堂上抛出议题:法国的对外政策是什么?不少同学侃侃而谈,从非洲讲到美洲,但教授最后给出答案:“都不是,法国的对外政策,就像塞纳河桥墩上的石像,是用来测量水深、示警洪灾的。”意思就是,法国的对外政策核心,就是感知何处即将爆发冲突、产生危机,但对于防止危机发生,就未必力所能逮。

第二,相较于美国,欧洲更加习惯强权兴替。萨支远表示,早在英法德崛起前,丹麦、葡萄牙也曾是称霸一方的强权,如今却只是欧洲南北两个小国;正如在美国与美元霸权创建前,欧洲也曾是世界政治的要角。走过这段强权兴衰的历史,萨支远认为,对于中国崛起的排斥与恐惧,欧洲的感受并不如美国强烈。

而针对俄乌冲突下的欧洲安全,萨支远提出几个预测。第一,俄罗斯现在是铁了心,要拿下乌克兰东部与南部,好让乌东与克里米亚实质相连,接着再看下一步怎么走;第二,如果战火持续延烧,欧盟必然产生更加依赖北约的倾向,但这般倾向却未必能让欧洲团结。

法国大选|玛丽娜·勒庞被指挪用欧盟资金 国民联盟回应

法国大选丨梅朗雄未表态支持马克龙 多数极左翼选民或弃权

法国大选|马克龙到马赛出席竞选集会 争取年青选民支持

萨支远表示,台湾现在的媒体报道,都将俄罗斯形塑为侵略者,却对北约90年代后的持续东扩只字不提,背景交代并不完整;与此同时,西方也一面倒发动信息攻势,将许多误植的、年代久远的图片,移花接木为此次战争场景,其用意就是要动员民众情绪,无论是团结或被威胁的氛围。而这般动员也在欧洲政治人物间发酵,形成了某种政治正确。例如德国,不仅自动毁弃“北溪二号”,更有不少人开始攻击前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而美国分明瞧不起欧盟,此刻却有不少欧盟政要展现亲美迹象,也是受了政治正确影响。

但萨支远指出,这种政治正确,并没有遍及全欧。西欧或许风行草偃,但东欧国家阵营内,有反俄的波兰,也有相对亲俄的匈牙利,欧盟的裂痕由此暴露。此外,随着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取消了兵役制度,虽然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与英国在1948年成立了具有军事防卫性质的“西欧联盟”(Western European Union,WEU),但这股潮流还是没有压过欧盟的精神,就是让渡部分主权、避免欧战再起。然而此次冲突爆发后,各国的军事神经又被重新挑起。

萨支远分析,欧洲目前具有军事投射能力的国家只剩英国与法国,其在运输与情报收集上,总体仍要仰仗北约。但萨支远也指出,在马克龙主导下,欧盟将研拟“战略罗盘”(Strategic Compass),具体来说就是重新评估世界战略形势,并创建一支大约5,000至6,000人的快速打击部队,以因应突发的安全事件。

萨支远总结,欧盟是欧洲于二战后成立、希望重振欧洲的国际组织,各国寻求互信互赖,在保持各国主权下,同意部分让渡权力予欧盟机构。新冠疫情下,欧盟统筹融资、提供会员国财务资助,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可谓是对经济困境的有力回应。此举结合上述的“战略罗盘”规划,显示欧盟仍具相当生命力,其虽可能在重大军事威胁下依赖北约,却也可能开创新的独立路线,后续相当值得观察。


欧洲的三个分裂

台北论坛基金会执行长杨永明认为,法国第二阶段总统选举将会非常激烈。其指出,马克龙日前公开批判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指控俄罗斯进行种族灭绝的言论,勒庞也召开记者会强调,自己若当选不会退出北约,但会回到2009年前退出军事统一机制的状态。从这两件事看来,两边显然都认为自己有机会胜出,但也有一定的落败压力。

杨永明表示,虽说各界评估马克龙胜出概率较高,但马克龙执政后所背负的包袱,也将成为其在此次选举中的罩门。首先,长达两年的黄马甲运动,引爆超过200场以上的示威抗议,造成11人死亡、2,500人以上受伤。这些抗议民众、劳工阶级对马克龙政府的怨恨仍在。故虽说第一轮投票后,极右派的勒庞与马克龙进入第二轮对决,但左派的选票会否转移到马克龙这边,犹在未定之天。

其次,杨永明表示,俄乌战争导致法国通货膨胀、油价高涨,民生经济受到重大冲击。与此同时,马克龙在俄乌之间的“穿梭外交”也让人民无感,皆使其声望受到打击。杨永明指出,从2月份俄乌战争爆发前的民调来看,马克龙与勒庞仍有15%的差距,但是到选前只剩5%,两人差距大幅缩小。

杨永明进一步分析,欧盟的未来可能发生三个分裂:

第一、欧盟与北约的分裂。杨永明提到,北约愈来愈像“美约”。在美国主导下,北约不仅东扩,同时也在北扩。但北约的扩张未必符合欧洲的利益,恐将造成欧盟与北约的分道扬镳。其认为,未来法国无论是马克龙还是勒庞当选,都不会选择扈从美国,法国将推动欧盟走自己的路。

第二、东欧与西欧的分裂。杨永明指出,俄国入侵乌克兰,对波兰这些东欧国家产生了“唇亡齿寒”的效应,因此大力支持乌克兰。但是对德国、法国这些中西欧国家而言,与俄罗斯保持某种程度的共存,更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价值的落差,恐将导致东西欧的分裂。

第三、如果勒庞当选,德法可能会分裂。杨永明认为,极右派的勒庞若当选,由于意识形态上落差,两国在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时代创建的信任关系,将可能不复存在。

杨永明强调,地缘政治与历史因素是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法国未来无论是马克龙或是勒庞当选,在处理法国外交时都跳脱不出这两个因素,而此二者也都将影响欧盟的发展。他指出,在默克尔退出欧洲政治舞台后,马克龙若能连任,将会更重视与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的互动关系,致力使他个人的外交角色与斡旋能力,同时受到华盛顿与莫斯科两方的重视。

相对的,如果勒庞当选,基于她同普京的旧交,也可能具备处理俄罗斯对欧威胁的能力。杨永明认为,这次的法国总统大选,不仅能让人们观察到法国内部的民意、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同时也让大家观察到欧洲局势的发展及俄乌战争对欧洲的影响。24日法国总统选举的结果,对法国乃至欧洲,都将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原文发表于2022/4/20《多维新闻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