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imon761022001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隱形的移工,及遭忽視的醫護、社工雙語人才養成

simon761022001
·
·
雙語人員培訓,不僅是友善外國人,也是替台灣社會能否多元共榮的考驗。欠缺雙語人員、資訊累積,最終受苦得不只是在台移工,也是犧牲一線助人工作者

近年隨著國內勞動力市場需求,在台外籍移工人數持續增加,在2024年6月已達785,760人。政府方面表示為了確保移工來源穩定性,需要增加不同來源國,2月正式和印度簽署「勞務合作備忘錄」,並表示考量文化和生活適應,明年中旬預計先引進1000人(新聞連結)。但在台移工的健康、醫療、社會支持等生活照護需求議題長期缺乏雙語人員協助,與政府持續投入心力處理國內產業龐大的勞動力需求相比,雙語人力培養和留任,政府各部門間劃分行政責任滾動式互推皮球。當政府移民治理框架始終停留在公民和非公民;專業與非專業;有貢獻無貢獻的區分,移工人數持續攀升,不受重視的雙語人力彷彿一再昭示,移工只是台灣產業的生產力工具之一。

近年聽你說公衛平台推動的法律、心理和醫療諮詢服務。醫療我們在2020年至03年間陸續和民雄七星藥局、減藥藥師胡廷岳和嘉基家醫科醫師合作,推出不同面向功能的多語醫療卡。推廣多語醫療卡的過程裡,與其他移工服務組織工作者、醫護人員與社工交流,注意到身體、心靈與疾病間的複雜性,到移工母國和台灣社會間社會福利政策的跨國協調,皆無法簡化成只需要有同鄉語言翻譯即可。

無奈的是醫護、社會服務的雙語人力重要性經常等到嚴重問題爆發時,才掀起些許波瀾,但卻在非具有本國籍公民身份、政治議程設定與成本效益等因素下,再次的船過水無痕。2021年苗栗京元電子的移工集體新冠染疫,歷時近兩週的疫調、封堵與隔離治療,可以看到指揮官、醫護人員收到感謝,但居中彌合醫護人員和移工語言和文化藩籬的雙語人員,消失在各種抗疫勝利的新聞之中。2018年李立心的《初探北台灣醫療體系中的口譯需求:醫師觀點》論文中,部分醫院或醫師在研究受訪中表示考量醫療成本,以及本國籍與外籍病患的人數,為了外籍病患設置口譯體系不符合成本。

專業雙語人員協助工作者和移工間的溝通和陪伴,成本考量是否為客觀評估,或因缺乏相關經驗難以判斷價值,一直缺乏相關研究。當在台移工人數持續增加,居留時間漸長,不單意味著台灣產業勞動力市場對於勞動力的龐大需求,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各個層面與角落,越來越有高機率和移工接觸互動。從移工個人自身健康的罹癌、職災或思覺失調,至在台移工和台灣人間的跨國婚戀關係、親屬照養的權利義務,即便政府移民治理劃設台灣人和外國移工間的隘勇線,不僅緩不濟急,更落入種族歧視之窠臼。

實務經驗上醫療、社會服務決策裡,接受服務的移工,提供服務的醫護人員或社工,即使擔憂仲介或雇主陪同下獨攬話語權,但欠缺了解相關專業的雙語人員從旁協助,只能被動等待雇主與移工間的溝通結果,無法得知處置適宜性。這對於各方都是嚴峻挑戰,過往透過將移工遣返迴避移工健康與生活需求議題的深究。然而從《北台灣醫療體系口譯需求》研究中,受訪醫師們提出不同科別的雙語人員協助合理費用。耳鼻喉科門診、精神科醫師到外科手術,費用300元到5000元都有,凸顯出在醫療決策過程面對語言、文化與專業內容隔閡時,醫師們認為受過培訓的雙語人員在場價值。

現在是2024年,在台移工人數至年底可能達到80萬人次,在你我周遭,會有越來越多肉眼可見地景變化,以及移工生活照護或社會適應議題。如孕產、短期托育、子女早療,台灣家庭會發生,生活在台灣的移工也可能發生。政府部門繼續互丟皮球,連最基本的雙語人力專業培訓尚欠缺培訓與應用的規劃,第一個犧牲的是移工,下一個可能是台灣的一線醫療、社會服務工作者。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