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歷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閱區,回到作品頁
adazz
IPFS 指紋 這是什麼

作品指紋

关于 personal social token 的畅想

adazz
·
·
被web2异化的Social概念,能否回归其本质?社交、Token究竟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人与人的交往需要有token参与?

dDAO是一个小型社会学实验,社区本身就是一个迷你社会。每天早上七点就会有人准时问候早安,往往会一直持续到下午三四点。

社区成员偶尔会聊去中心社区治理,更多时候只是在聊天,一不小心也会就一个话题深入的展开讨论。

十月初的某天,社区成员Y和我又一次闲聊起来。从impactDAO产品,聊到非常谢谢她帮我突破讲英文的恐惧,最后又聊到个人Social Token。

“如果我发行了个人Social Token,一定要给你。”

一不小心就聊了很久。简单记录一下。



社交是价值生产

请暂时先忘了web2的社交模式,特别是KOL和Follower那种广播式信息传递。

好的社交是种熵减的过程

社交本身说穿了是一种互动,协作或互助。在社区日常讨论,彼此启发也是一种互助。好的互动就是应该每个人贡献出来那些对自己其实没有那么困难的东西,但是给对方带来很大价值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就产生了价值。

比如我自己要完成某件事情需要花100小时,但是如果你帮我也许只需要10小时。这十个小时对你来说当然是很重要的付出。但是你通过付出这10小时给我带来了一个100小时的一个收获,这就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我节省了90个小时,也许我会付钱给你,也许我会通过别的方式表示感谢。比如说在另外一件事上,你需要花100小时的事情,我也花10小时来帮。这其实就形成了非常好的一个互动。资本社会倾向用通用的货币为单位进行记账。比如说在这个时候我付你90个小时的等值货币,改天需要的时候,你又把这90个小时付给我或其他人。

不一定用钱衡量 & token不等于钱

一头牛换三只羊,但此刻我只需要一只羊,另外两只就可以使用货币支付,未来我可以拿去交换其他我需要的物品。货币让这样的交易更便捷。

而DeSoc语境下不一定需要这样公允的“货币”才可以记账,因为每一件资产本身即token,因此可以更自然的记账。

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我的90个小时很难交换。但在web3的世界里,token自带了交换属性。你可以把它“售卖”或赠送给另一个人,Ta可以凭这枚token获得我的时间。

“卖”加了引号的,因为在我看来是一种交换,是更本质的一些东西。链上的一切资产都token化,token其实跟传统意义上的钱是不一样的。它不只是一个无差别的钱,有些token是有温度的,有着更大能量。



Social token有哪些可能

现实中的社交,人们会怎么表示感谢呢?

也许是一张Amazon的礼品卡?一个精美包裹的礼物或一张漂亮的感谢卡?也可能只是一个认真的承诺:“非常感谢你的帮助,在你需要我的时候请务必告诉我”。

个人代币

同质化通证,例如ERC20,可以作为个人发行的social token流通,和BTC、ETH等更通用的数字货币相比更适合社交场景。就像可以送一张Amazon的礼品卡作为礼物,替代若干法币。

个人代币的使用场景可能和发行的个人创作、技能等相关。

SBTs/锦旗

类似口头表达的感谢、或者一张漂亮的感谢卡,Soul-bound token 可以在 web3 社交场景中被使用。这类token 没有交易价值,或者不能被转让。可以在social 场景下记录更定制化的信息,就像感谢卡那样。

特别的是,基于区块链的开放性,这样的“感谢卡”天然具备广播属性,可以被整个“社区”看见。一个人拥有的SBTs代表着Ta的社会关系和声誉。而声誉也许是DeSoc中最重要的部分。

借用一个通俗易懂又土土的词“锦旗” o3o,凭借自己声誉给别人的肯定,甚至是背书。

Ada收到过的“锦旗”:
因为鼓励 Social Layer 的发起人之一 Larri 参加 GR15,获得一枚“爱心发电厂” SBT。

NFTs/锦囊

如果有人知道你喜欢的一个杯子打碎了,特地去手工玻璃坊,亲自参与做了一个玻璃杯送给你。很珍贵对不对?

作为Social Token的NFT也会很特别。带有私人印记的非同质化Token,甚至稀有如锦囊。

因为一些特别的原因,赠送特殊的NFTs作为礼物同时伴随着允诺,例如“因为我对你非常感谢,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来找我,我会尽我所能”。当然你也可以把它送给你认为适当的人。

"你刚刚说的时候,我完全想到的就是武侠片。"



Token被转让,也许是社交关系的延伸

因为Social token的存在,让距离更容易突破

如果我想和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请教,这可能很难。就算我知道他在那里,甚至也在社交媒体上发现存在共同的朋友。但是如果我想找他,需要共同的朋友引荐,我可能需要跟他解释很多才能真的接触到他,这中间有太多不可控因素,肯定是有损耗的。

如果可以构建这样的信任网络,通过技术的方式让距离(物理距离、情感距离、社交距离)变得更容易突破,这就是价值所在。

我想这就是可转让Social Token的意义,就是要突破这样的距离,让人们可以“Permissionless”的方式去连接。

社交质量在于人和人之间的Chemistry,和social token本身无关

"如果你送我锦囊,我不需要消耗token你应该也会帮我的吧?而一个陌生人,即使拿着“锦囊”过来找你,你真的会提供同等价值吗?"

当然不会是完全等同的。就算付出一样,因为接受的人不一样,ta收到的也会有差别。就算是有区块链,或别的承诺,社交质量也还是无法被数字量化去评判是否合格。社交还是会回归人和人,两个人之间是不是存在chemistry。

也正是因为如此,高质量的社交和参与的人本身相关,而他们之前是否熟识不一定有很大关系。

💡 消耗型社交 vs 滋养型社交

有一类社交是单方面索取的社交,例如被要求做ta不是很有兴趣的事情。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ta还是满足了对方需求。这类社交就属于“消耗型社交”。现实中这样的社交会被描述为熟人间的“人情“或“Credit”消耗。在DeSoc里这样的社交活动,就需要消耗一些Social token才能平衡。

而另一种更棒的社交关系则是双向的互动,例如一个人发起一个讨论,另一个人刚好对此非常有兴趣,他们在一起非常兴奋的聊了两个小时。这类社交关系不仅不是消耗,反倒是种滋养,通过这次社交双方都获得了彼此更多”Credit“,加深了“人情”。

真实发生的社交活动一般是复杂的,可能会有消耗的部分,也会有滋养的部分。一次社交被划分为消耗或滋养,和参与社交的人本身是否相熟并没有太大关系,而只和消耗与滋养的占比相关。

social token 也许让你的世界变大

有些Social token是可以被转让的。假设你把我给的一个锦囊送给你的一个朋友,你这个朋友拿着锦囊来找我,我帮了他。如果这是一次消耗型社交,那这次锦囊用完就结束了。但是如果跟Ta互动的过程中,我没有被消耗,而是被滋养,那下次就算没有锦囊Ta还可以来找我,因为Ta也变成了我的朋友,社交关系得到延伸。

不是一种纯粹的交换,这不是zero-sum game,很多时候人和人的交往是双赢。

DeSoc(去中心化社区)基于链上数据和声誉的透明,会让人和人之间更容易建立信任,人们会更珍惜自己去中心化赢得的声誉。

也许真的会改变人的社交模式。



@0xAdazz dDAO发起人
关心DAO、Community、去中心协作、Web3 Social
探索 Product x Community Fit 的 web3 native 产品

CC BY-NC-ND 2.0 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