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血,买生活
正好前几天读完《活着》,这两本书首先的不同体现在叙事视角上。《活着》使用的是第一视角,《许三观卖血记》使用的是第三视角。我跟着作者余华,游走在“我福贵”与“他许三观”之间。
《活着》是一个人面对生命的离合悲欢,《许三观卖血记》是一个家庭面对生命的离合悲欢。福贵很少哭,许三观常常因为无助而哭。这两个人,在滚滚时代浪潮中,强烈地试图抓紧自己的命运,可都徒然。现实的荒谬在余华的小说里目不暇接,人物们就在琳琅满目的怪诞与温情、守望与迷失、直面与背离中,为了活着而活下去。而卖血,正是为了能更好的活下去。
许三观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幼年失去父母,被四叔送去爷爷处,他很感激四叔,后来也常因为此事而向儿子说:人要有良心。他第一次卖血得到三十五块钱,他念叨着要好好利用,因为是拿卖血换的,这里头,有许三观对自己性命的珍视。他追求玉兰是一种自我给予,我不觉得花钱追求玉兰没意思,因为他花的钱,是卖血换来的,是一种愿意用生命对一个女人好的热诚。他起初对待一乐的漠然,是遗憾与愤怒的交织。他后来连续卖血换取一乐的健康,是对一乐无条件的父爱。
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在世人眼里没出息、自我牺牲、有良心的许三观,为了家人,连命也可以不要。许三观失去的父母的关爱,他在自己组建的家庭里不断填满。
岁月没有波澜不惊。时代的曲折,反而让许三观一家更为紧密。许玉兰跟何小勇的事情一直是许三观心里的刺。文革时期,许三观自己送饭给许玉兰时,他为了能让她吃得好一点,把红烧肉特意埋在饭下面。而这个时期的许玉兰坦言:这个家里只有你在乎我。饥荒时期,一乐和许三观的结也因此解开。饥饿赠予人的,除了苦难还是苦难。没有了追求,没有了惹是生非的力气,人与人的联结变得虚弱,肚子支配着头脑。一乐拿几角钱买来的红薯,原文写道:“他看到剥开皮以后,里面是橙黄一片,就像阳光一样。他咬了一口,香和甜立刻沾满了他的嘴。”许三观和其他家人去吃面。一乐感到自己不是一家人的疏离,跑去找何小勇,可同样不被接受。一乐肚子已经空无了,精神也同样空虚,这对一个孩子来讲,是残忍的,他感受不到活着的快乐,他感受不到温暖和爱。许三观最后带他去吃了一碗面,一乐被关爱,被照顾,这是父子俩真正拥抱的开端。人与人之间,除了缘分之外,大概还有一种因时代使然的巧合。人们的拥抱与相互唾弃,都可以因为时间的推移,物是人非的荒凉而改变而修正。而无论是许三观和许玉兰之间,还是许三观和许一乐之间,毫无疑问,许三观对这两人都有一种没有言说的爱。这是余华投入到许三观身上的,无论时代怎样沧海桑田,人性里的善良与温暖可以承受苦难而不堕落。
许三观哭,许玉兰也哭。
当许玉兰回想起许三观三次卖血的经历时,“说着,许玉兰掉出了眼泪,她把钱叠好放到里面的衣服口袋里,然后举起手去擦眼泪,她先是用手心擦去脸颊上的泪水,再用手指去擦眼角的泪水。”这个细节我反复看了几次,悲伤的人擦眼泪就是这样的,先擦去面颊的,再擦去眼角的。
许三观的哭不是抱怨也不是宣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疲惫。他的良心在很多时候对于他也是一种肉体与精神的折磨。世道常常是辜负好心人的,常常是好心没有好报的。安分守己,力所能及地帮助,善意的加持,生活的挑战同样如影随形。因此,与其说余华书写的是普通人的苦难,倒不如说余华写的是普通人的坚守。无论是福贵还是许三观,他们都有自己的幸福、善良、乐观与力量。
一乐对许三观表达感激与喜爱时,许三观“抬起右手去擦眼泪,擦了一会,他又抬起左手,两只手一起擦起了眼泪。”
许三观为买了三次血但最终只得到一次的钱而感到委屈时,“泪水就流出了眼眶,寒风吹过来把他的眼泪吹落在地,所以当他伸手去擦眼睛时,没有擦到泪水。”
许三观以为一乐去世时,“他站在那里就哇哇地哭了起来,他的哭声就像喊叫那样响亮,他的两只手轮流着去抹眼泪,把眼泪往两边甩去,都甩到了别人的病床上。”
许三观为自己的血卖不出去而哭时,“许三观开始哭了,他敞开胸口的衣服走过去,让风呼呼地吹在他的脸上,吹在他的胸口;让混浊的眼泪涌出眼眶,沿着两侧的脸颊刷刷地流,流到了脖子里,流到了胸口上。他抬起手去擦了擦,眼泪又流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掌上流,也在他的手背上流。他的脚在往前走,他的眼泪在往下流。”
余华的笔端是这样柔软,他把许三观的柔弱也一一跃然纸上,不带矫饰,平铺直叙。平凡的人生就是这样,体味过难得的美、快乐、幸福,也曾深深埋在无助、痛苦、疲惫中。作者对人的关怀与赞扬也在此。人会感到沉重郁闷,人会因为生命的重锤敲击在身上而颓废,人会因为无法与他人分享内心的宇宙而感到孤独,人会感到活着不如死去。可这些,可这一切,都没有让温存的善良、对生活的希望、对给予人的力量流失。人都是一面裹着幸福,一面裹着痛苦而生活下去。而总有什么在支撑着人走下去,而总有什么会让人在生命的某一刻愿意奋不顾身。
我看到了福贵和许三观的坚守。他们都是被苦难压榨的平凡人,他们与苦难相伴相生,正如他们匆匆走过的一生,感受了如履薄冰,也同样体味过活着的温暖。而更重要的是,带着自己的坚守活着,带着自己相信的良知、善意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