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442807661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去中心化与自组织的回归

442807661
·
1111

去中心化与自组织的回归

要说为什么这次大理web3活动办的这么好,我的总结就是标题里的这句话

从大理回来的那天,我在火车和飞机上写下了12000字的游记,把14号到21号这7天的行程流水账记了下来

我相信大家也没啥兴趣看,我且就用最简单的笔墨描述一下这几天都干了什么:

14号

下午到大理,朋友w给我接风,吃火锅,之后去咖啡厅喝酒


15号

晚上w带我和两个机构的姑娘吃饭

去706聊天听宣讲

晚上一群人又去老地方喝酒


16号

独自从古城走到天龙八部上山,捡了一大袋子菌子,走了十多20公里,绕到了寂照庵和感通寺

晚饭后在dalihub参加nft活动

之后继续老地方喝酒


17号

中午自己吃土鸡米线

跟w和其他朋友去才村骑车

一群人去傣思蜜吃手抓饭

晚饭后在dalihub参加gamefi活动

之后继续老地方喝酒

再转到大理九月喝酒


18号

跟朋友吃午饭

去gala、春秋大梦酒吧

去大理九月参加seedao的活动,非常热闹

晚饭在段公子参加币圈饭局,AA

继续去gala、春秋大梦酒吧

突然觉得很失落,准备回去睡觉,中间看到露天酒馆的信息,转去了露天酒馆,即地摊

地摊没多久被警察驱散,转到别墅开轰趴


19号

中午饭后去松果花园参加NFT活动,给会场的每个人都推荐了一种叫龙葵或者黑天天的野果

转到DID会场

转到亚非拉会场,玩买盘,喝啤酒,聊数学

一群人去傣思蜜吃手抓饭

去土狗精酿

参加北大校友局,心情烦躁,坐了十分钟撤了

大方书店摆地摊

水上酒吧喝酒玩游戏

迷酒吧摆摊


20号

中午去松梅园参加饭局

饭后去才村找个朋友聊天

之后骑车去s湾,回来的时候碰上一伙朋友,拍照打水漂

继续骑车去才村接了个朋友去龙龛码头看日落

去苍山故事吃烧烤看烟花

九歌酒吧,非常热闹

ababa酒吧


21号

古城外跟w吃饭

回古城参与一个币圈饭局,也是AA制的,只不过我吃过了所以没算我的

回程


为什么我要不厌其烦的罗列这些流水账,只是为了没去大理的人大致了解我们在大理发生了什么,在除去这些感性的文字之外,那些干燥的乏味的而又最真实的东西。


如果按时间来划分,整个大理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8号之前,由于我是14号去的,且就按14-17号,这个部分是活动的兴起阶段

18-20号,则是活动最丰富,最热闹的阶段,可以看做是高潮阶段

21号及以后,则是收尾

第一阶段,有一些人去大理打前站,跟原来在大理的那些人会和,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以706为中心,各自组织小范围活动

第二阶段,因为706的活动已经叫停,分会场极大的繁荣起来,更有许多连会场都没有的地摊局也兴起,彻底走向去中心化与自组织

第三阶段,活动基本收尾,剩下的人主要从业务局转向了游乐局,组织了很多骑洱海之类的活动。这部分我基本没有太多亲历,而是从朋友圈看来


若要说这次大理的活动有哪些因素是非常特殊的,我会举以下几点:

首先是空间非常集中。

基本在古城附近,无论是大家住的酒店民宿,还是活动场,基本都在古城这很小的地方。所以大家转场非常方便,一般五六百米就能从一个场子走到下一个场子。

如果在其他城市,因为大家住的往往离的挺远,而主会场之后的夜宵局酒吧局也动不动就要打车,所以串场起来非常困难。

这个地理上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为在这小小的古城集中了如此之多的web3人群,才能做到大家低头不见台头见,串场的时候也不用打车,往往去一个地方的几个小团伙自动就汇集了。

17号晚上去大理九月的时候,我本来只带了两三人,结果一路上人捡人,就去了十几个,18号的时候也是如此,本来只有四五个,最后一路上汇成了20多人的大队伍。

在长达一周的时间里,大家吃饭也能偶遇,喝酒也能偶遇,各种专门的活动更是经常撞到一起,这种几乎是强行制造的缘份,让大家快速的熟稔起来。更让人产生了古城就是web3人半个主场的感觉。


其次,大理是所有人的异乡。参与活动的web3人极少有大理本地的,所有人都被抛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众所周知,人在远离自己舒适圈的时候会变的更感性更由情绪主导一些,同时也会相对更坦诚一些。就如同有时候人会跟陌生人讲自己的心事,大家身在远方,跟自己的本来生活相隔较远的时候,反而沟通的可能更深入。


还有就是大理是分日场跟夜场的。白天的活动相对正经,而一入夜,尤其是12点以后的深夜,这才是大理最有意思的地方。

你可以在古城看到很多人拿着酒杯坐在地方,等着随便谁坐下来一起喝一杯,当然钱是要给的,但主要是可以聊事情。

所以才能在大理出现地摊局。组局的人不过是拿一两件啤酒,就可以聚起十多二十个人来聊天,席地而坐,什么都聊。


最后就是相对更平等的交流。

就比如我在上向的流水账中专门提到有两次吃饭是AA制的。做为一个成年人,我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AA制了,尤其是在币圈饭局中。但这个在大理似乎就相对合理了一些。

当然,对愿意请客吃饭的老板们我们还是得表示诚挚的感谢。

就如上面的地摊局,组局成本低,而大家交流起来也很轻松。


当然,还可以抽出其他纬度,比如活动形式更丰富,吃喝玩乐完全的沉浸式体验。

但这基本上也可以被以上的因素所解释。

如果主办城市不是在大理,而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那到了12点,本地人都得回家了,而参与活动的人,一两天也得回去,体验感肯定没这么强了。


正因为大理是个旅游城市,所有人都是游客,加上今年天气这么热,大家都想赖几天避避暑,所以才会有如此丰富的体验。


就我自己而言,我其实是个比较社恐的人,参加币圈活动不太爱说话,除非是让我当嘉宾不说不行,我很少找陌生人破冰,而这次在大理,有朋友评价我已经不是社牛,而社龙,社交霸王龙。此外,我也不爱喝酒,但这次在大理,似乎手上不拿着瓶啤酒就缺了点什么,一天喝好几场是常态。


有时候我会想,像这样的线下局到底有什么用?就是为了加微信吗?

当然,中国人的社交局都在加微信收尾,所以这次我很多时候都是把这个过程前置,先加了微信再聊天。

但币圈的这些微信,也一直在微信群里,为啥不一个个加过去,非要到线下,面对面的环境才加呢?

大概是因为面对面加少了份尴尬吧。


如果你连续五六天,每天三四次的见到同一个人,会不会觉得他很熟悉,就像一个多年老友?

这是包括我在内很多人的感觉。

在这次大理之行的最后一天,也就是21号,在转飞机的时候,我拉了一个大理好友群,里面把我觉得比较聊的来的人都拉进去了,足足有30个人。


众所周知,大概25岁以后,或者准确的说大学毕业之后,一个人就很难跟陌生人交朋友。细想一下,毕业之后你觉得能算的上朋友的人,有十人吗?

大多数的业务关系,无论是同事还是其他,恐怕都很难算的上朋友。

而这次在大理,你可以跟同样的人喝酒吃饭骑车逛街爬山开party,就在短短的几天内,似乎你们就是朋友了,至少有了当朋友的一种可能,一种契机。大家可能会达到一种默契,即在业务之外,我们还能聊点别的。


自组织这个词我是高中的时候看一篇科幻小说知道的,至今已近20年了。自组织并不一定去中心化,但二者相似的点很多。比如蚂蚁就是自组织的,蜜蜂也是。虽然蚂蚁和蜜蜂的集体生活有一个中心,即蚁后和蜂后,但这二者更类似一种制度需要,他们并不会干涉组织内个体的行动,不会教工蚁去干活,也不会叫雄蜂来交配,整个群体似乎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导,每个个体都干自己的事情,然后就能配合的很好。


这次大理活动就有这个意思。

在706活动叫停之前,相对的组织性还是比较强的,所有去大理的人,主要也是为了参加主会场活动。

尽管我们都知道,主会场活动其实是很无聊的,上面人讲一些自己也不信的大道理,大方向,下面三五成群在加微信,聊业务,上面下面完全各干各的,不搭界。

而在706活动叫停之后,每个会场的活动人数也就一二十人到一百多人,反而真正让每个人的活动参与感增加了。

在一个千人大会场,你看到的不是人,而一种排山倒海的压力,一种想让人逃离的冲动。大多数人要么正襟危坐,要么三五成群,你很难破圈,找到你想聊的人。

而在一个小场地,几乎每个人你都可以认识,也都有说话的机会,大家沟通起来,也顺畅很多


然后你转到下一场,过一会,上一场聊过的人也来了,你都忍不住要跟他打个招呼了。

相请不如偶遇,就是这个意思。

把所有人安排在一起,不如让他们偶遇,不停的偶遇。

缘分是个奇妙的东西,让你觉得你们有缘。


我从大理回去之后,有人告诉我,他和朋友们聊天觉得我就是个土地公,敲一下地面就能蹦出来。

这就是形容我们碰面的机会之多,几乎是走到哪都能遇上。


当业务局延伸,我们除了web3之外还聊了心理、星相、巫术、历史一堆不着调的东西,就跟一群老朋友见面一样。

在不同的场合见面,聊一群乱七八糟的话题,然后再重复几次。

在正经的日场,我们交流web3,也可以骑车,爬山,玩买盘,在不正经的夜场,我们聊姑娘们骚不骚,你啥星座的。

再加一点酒精,只用一点点。


你很难去定义什么叫web3,也很难定义什么叫大理。

而当大理遇上web3,那就更无法定义了

这个时候,你只能去感受


之前看个视频,一个大爷不喝水,别人叫他喝水,他说水有50度吗?

如果城市有度数,大理应该就有18度,自带浪漫气息,而web3恐怕也有10度,能让人有点上头

二者相加,再加上点实际的酒精,这个度数就很容易高了


以我自己而言,在大理的一个礼拜就似乎是喝高喝嗨的状态

很多我新认识的朋友们大概也是这个感受

当上千个web3的朋友们一起喝嗨,那注定是一场盛大的节日

错过这场节日的,那很遗憾

你真的错过了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