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活動|沒有北極原住民聲音的北極原住民展覽
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今日由【原獨讀冊】為大家介紹展覽和新書,同時向夏天倒數:距離夏至還有 82 天。
雖然正值瘟疫肆虐時候,去年 10 月下旬大英博物館的「北極文化與氣候展」還是如期登場,並且透過網路資源嘉惠無法實際前往倫敦觀展的人。這項展覽在今年 2 月 21 日結束了,沒能趕上展覽的人可以造訪大英博物館網站,或者考慮購買館方為這項展覽出版的專書《北極文化與氣候》(Arctic: culture and climate),這是超過三百頁的精裝書,有 350 幀全彩精印的圖片,光是封面就足夠引人入勝,不過專門報導北國風物的《安哥拉治每日新聞》認為,這個規模龐大的展覽及精心編輯出版的專書存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欠缺北極原住民的觀點。
這次的展覽整合了大英博物館的相關館藏,以及聖彼得堡的彼得大帝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所提供的文物,雖然正如《安哥拉治每日新聞》所形容的,其實泰半是非法取得的物件,但畢竟內容十分豐富,讓人期待相關專書的觀點也有同等的多元性,不過這樣的情況並未出現。《北極文化與氣候》書中雖然收錄了一些原住民撰寫的文章,但整部書的主體是由非原住民學者寫成,觀點是單一的學術觀點。
《安哥拉治每日新聞》以書中關於原住民藝術的一章為例,說明這個觀點多元性的欠缺出現在多麼根本的層次上。這一章的標題為〈韌性的藝術〉,內容在於探討原住民藝術家如何透過藝術來表達西方勢力入侵北極的問題。這樣的故事顯然應該由原住民藝術家來訴說——不只是他們的藝術品,還包括他們的文字表達。但很可惜的,這一章是由館方專人撰寫,讀者能夠在書中看到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但讀不到他們自己的文字表達。對此《安哥拉治每日新聞》評論問道:
「這缺點之明顯,讓人不禁揣想,怎麼會沒人留意到?」
我們總是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見到原住民的聲音被忽略。為什麼總是被忽略呢?會不會單純就因為主流社會至今還不覺得忽略了原住民的聲音有什麼問題?是不是根本沒有意識到抹去他人聲音、替代他人發言,本身是有問題的行為?也許今天讀過《安哥拉治每日新聞》的評論過後,下次諸君見到類似情況時,可以試著想想:原住民在其中獲得發言的機會了嗎?
也許我們能夠從大英博物館就這次展覽設計的紀念商品窺知館方的立場。下圖的釣魚遊戲多麼可愛(£45),雖然那令人想起刻板的「愛斯基摩」形象;歌唱貓頭鷹(£250)的絲巾又是多麼富於異族情調,雖然商品介紹只簡略交代原始畫作及藝術家的基礎資訊,並沒有關於創作本身的資訊,也沒有提到北極原住民與雪鴞的故事。或許對策展者、觀展者和商品的消費者來說,重要的只是那作為情調裝飾的北極,而不是作為人類家園和文化背景的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