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我没有名字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短视频的黑与白

我没有名字
·

via 新浪微博 饭统戴老板

#农夫山泉#事件差不多已经消停了,但此事的一个谜团可能还会萦绕很久——就是全网很少有大v主动攻击农夫山泉,顶多冷言两句,敢主动带节奏几乎没有,但为什么最后舆情仍然难以收拾?

一个被频繁指出的原因是「舆论的去中心化」,换句大白话来说就是汹涌的声浪是“自下而上”生成的,难以被所谓精英阶层的“共识”所压制。很多讨论指向了两个源头:一是算法推荐的兴起,二是短视频的全民化。

舆论的去中心化,的确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1988年李宁在汉城奥运会失利,骂他的人乌泱乌泱,但其实没地方骂,只能给报社写信或者给电视台打电话,但那会儿的编辑可以直接把信扔垃圾箱,阻断这种“自下而上”的势头。

到了2008年刘翔在北京奥运会退赛,天涯论坛上骂声一片,这时候就没法控制了,但这些声讨大都被隔离在各个论坛、社区和人们酒后茶余的饭桌上,没法串联,主流媒体仍然可以通过“定调”来维持表面和谐。

所以2008年宗老爷子被传出有美国绿卡,没几个人在自家门口倒娃哈哈纯净水——即使倒了也没人理你。

但2009年之后,社交媒体、算法推荐和短视频等先后诞生,舆论场的媒介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上而下卷起的风暴越来越汹涌。同样是刘翔,他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退赛后,遭遇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暴”。

到了短视频时代,「表达」更在不断平权:只要掏出手机,打开摄像头,找几个摆拍角度,配上BGM就能生产内容,不需要写作门槛,不需要给媒体投稿,而且拍出来的东西论调动情绪,显然比总台卫视们猛多了。

而且以前给报社写信骂李宁,还得费邮票钱;现在拍个倒农夫山泉的视频,很多人觉得这是在攒库里南碎片。

如果内容生产出来,传播还是容易被掐断,那多数闹剧就跟村口耍大刀没什么区别。但现在,很多粗糙、简单甚至反智的内容却常常被算法自动、精准、不带意识色彩地完成了大规模的自动推荐。

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中曾经提到过:要想创造一个风潮,传播链条上必须有“联系员”和“推销员”,才能完成传播的接力和扩散——在各类智能推荐的平台上,算法就是最高效的“联系员”和“推销员”。

所以,短视频的低门槛+算法的高效率,两者加持,「舆论的去中心化」就诞生了。

其实,某些你不愿意听到的声音,它一直存在,只不过以前它们很少被制作出来,制作出来也传播不出去,但有了新的媒介平台后,这些声音就有了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所以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那句经典名言「媒介即信息」,的确有点意思。

麦克卢汉还有一个比喻,就是:我们人类都是看门狗,媒介形式是小偷,而传播的内容是一块肉。小偷为了转移注意力,将肉扔给人类,所以我们就只关注传播的内容,而忽略了媒介形式的重要性。

这里要表扬一下微博。微博是所有媒介平台中,对反智言论“阻断”相对最高效的平台,注意是相对哈。

微博的内容机制,决定了它这个平台的特点,比如“转发”功能——你看到一个傻逼言论,只需要点一下转发键,加几句自己的评论,就可以实现对原po内容的批判。像“追加附注”之类的功能,也能让离谱的言论迅速被围攻。

这里并不是说微博上不会出现傻逼言论,而是说傻逼言论往往会迅速被识别出来。比如最近三个初中生霸凌案,短视频平台上谣言头骨碎裂照片的视频动辄几十万赞,背后是上千万播放,而微博这边没传播多少次就被辟谣了。

所以无论是德国下水道油纸包,还是永乐大典发明蒸汽机,在微博这里都很难存活——一大批相互看不惯甚至痛恨对方的网友,共同创造了一个平衡,这个平衡点,反而最能接近社会共识。

另外一个现象是:凡是深度割韭菜的,都会害怕微博,远离微博,即使敢来也会被网友七脚八拳打出去。

不过,短视频平台目前虽然存在问题,但它的低门槛和精准分发,让「表达平权」实现了一大步。我记得以前潘乱说过:短视频是新一代的白话文运动。此言非虚。不过在机制设计上,其他平台的确应该多向微博学习。

最后,建议企业多给微博投点儿广告吧,尤其是大企业,在舆论去中心化的趋势下,这里还有一些平衡机制,能够保持相对理性,能凝聚一些社会共识,实属难能可贵。 过去几年,时代的潮水排山倒海,如果没有微博的话,难以想象。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