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urvived. 前.生存.後】:2020年台灣文化節
IPFS
(部份文字來自台灣文化節網站和公關稿,文字圖片已獲授權刊登)
Covid-19爆發後的世界變化太快。因應世界的局勢,2020年台灣文化節暫停《與亞洲對話》系列,8月28日起在多倫多,9月5日開始在溫哥華,轉而透過訪談故事、音樂對話及創意美食 ,與藝術家、學者、總編輯、科學家及美食饕客們,進行兼具啟發性及意義性的對話,從中認識新的觀點和視角。
從去年底開始,我就為今年的《台灣書店》和《讀獨書店》做準備,還特地跑回台灣逛獨立書店選書。從台北書展被迫取消開始,團隊就開始討論因應之道,終於在五月中決定大轉向。說不失望是騙人的,但是在兩個月內重新策劃全新的系列節目,分佈在台灣,溫哥華,和多倫多的核心團隊要承受的壓力更是巨大。
病毒完全沒有歧視觀念,不管人種、膚色、性別、性向、職位高低、貧富,它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過去半年疫情肆虐下,眼見人在病毒前束手無策,分外渺小脆弱,以往對生活的認知和價值觀受到挑戰,我也重新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考慮未來走向。
台灣文化節團隊也分享大轉向的心路歷程:
大轉向的一年
後疫情時代開啟了加拿大台灣文化節「生存.前.後」的知覺、反思與對話,因為疫情我們經歷過全程封鎖的時期,也經驗過與至親無法見面與肢體觸碰的社交距離,疫情改變了當代人的生活、看事物的眼光與思考方式。我們思索台灣文化節作為一個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能為當代加拿大人帶來什麼樣的對話機會? 因此我們決定將「與亞洲對話 – 與韓國交流」系列活動推延至明年發生。今年,將從加拿大與台灣的文化角度著眼,分享藝術家以自身故事和個人作品對後疫情時代的省思、觀察世界變化及人類未來的走向 !
我們將持續進行自 2016年開始有意義的對話,這些多元文化之間的討論在此時此刻的世界局勢之下,更顯得重要。我們期待將社會因疫情產生的的無奈與挫折轉成一種改變的力量,讓我們未來的社會可以不再互相歧視。因此,今年度加拿大台灣文化節的活動主軸將轉向定調為 「 The Survived. 前.生存.後」 ,透過討論疫情的影響,反思與探索人類未來能夠永續生活的模式。疫情停不了我們重要的對話,不對話我們應付不了下一個大流行 !
特別為今年製作的節目有「我跟你的相同,就是我們都不同 I’m different, just like you. 」主題系列節目包括線上影像作品《我們都藝樣》,私房揭露加拿大與台灣藝術家展演背後的日常生活。蒐集世界各地醫護人員、警消人員、科學家與衛生官員照片,設計製作的影像互動作品《共同面對的我們》。類繪本的線上互動藝術展《鏡子 Mirrors 》,以和平鴿視角帶我們看獨立個體的相同之處,訴求人類希望的和平未來。
其他活動包含「口罩之說 Behind the Masks 」,以口罩為發想,創作平面藝術作品,從文化與政治角度分享防疫故事,深入探討人類內心世界的掙扎。「希望講堂」邀請了加拿大、台灣、美國的講者,啟發每個人去思考自己的「不同」,並且尊重別人的「不同」,為我們的不一樣感到平等與驕傲。今年更特別推出加拿大與台灣串聯的線上交響音樂會「 The Survived 生存之後」,透過音樂演奏與對話交流,撫慰受疫情衝擊的人心。更多精彩節目如「台灣書店」、「友誼廚房」將於網路平台和社群媒體上播映串流,從文化的角度探討台灣為何擁有成功的防疫經驗,並與加拿大及國際世界交流分享。
藝術方針:「前.生存.後」
人類的進步是在錯誤中學習。過去哪裡錯了?我們的世界在疫情後有更好更安全嗎?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能夠在疫情後存活下來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有答案了嗎?還是仍在尋找中?
當世界停滯了,人性的好與壞都浮出檯面了。問我們自己困難的問題及勇於承擔過錯,讓我們看得更清楚我們過去不願意面對的事實。對一些一心要跟中國打交道的國家而言,台灣一直是微不足道。然而疫情後的今天,台灣的故事是否提醒了我們,應該更堅定的去擁護我們的信仰與核心價值? 沒有任何事情是值得用封鎖的經濟代價及數百萬失去的生命來換的!
所以,我們這些生存者都有一定的責任,重設、重啟動,及更重要的是重新思考。我們以為全球化讓人有史以來更容易聚集,但是為何而聚?或許我們追求的不是手機中5G或6G(Gigabit)的速度;而是我們追求人類變好(Good)的速度?
台灣文化節的網站和節目表仍在陸續更新中,溫哥華和多倫多的節目並不完全相同。下個禮拜我會特別介紹幾個我個人非常感興趣和期待的節目。台灣書店當然是其中之一。
台灣文化節提供多元文化對話的空間和機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