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瑶第七日,深入当地生活体验的苦恼
我第一次体会到自己的融入能力,应该是从我在华为吉尔吉斯斯坦工作开始的。
那个时候,身边所有的同事基本都是在单位,住处,餐厅三点一线的活动,而我总是可以找到各种机会见到各种不同的人,比如每天都去游泳,和救生员、其他游友搭讪,留下联系方式,又通过他们,结识他们的朋友,迅速融入当地。
三年前来到菲律宾的时候,更是融入了一家菲律宾的家庭,我是如何融进菲律宾当地家庭的,成为了他们第七个孩子,免费吃住在他们家。当然我也会有自己的方式进行反馈,因为任何关系都是需要方式来处理的,太远了不行,太近了也不可以,维系交往的距离感,以及分寸感,是处理好任何关系的前提。
如果你的保持距离感,对方不能接受,那或许就是对方的问题:还没有成熟到把我人际关系中的距离感。
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无论在哪里,我都是当地人的心态,没有游客的态度,对各种事物,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好奇,唯独对于旅游景点没有太大感触,因为那是为了外来人准备的,并不是这个地方真实的风土人情。
在国内的时候,经常出差,我也总是靠着早起跑步尽可能还原、接触到最真实的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比如西安、银川、以及很多都叫不上来的小城市的名字,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旦开始上班,各个城市一旦进入工作模式,就进入了相同的状态,匆忙闪过的人群,拥挤的交通。
来到菲律宾碧瑶以后,我也是通过网球俱乐部以及早起跑步的与人主动搭讪,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乐观人群,又可以通过他们接触到和他们一样的人群,这是一个很好融入当地的方式。
但是融入以后,自然而然,当地人的一些生活中的困扰也会开始被你接触,以及影响。
我在妈妈岛上打网球的时候,就有一些球友,会输不起,尽管已经五十多岁,但是对输赢看的特别重,这可能是20多岁打乒乓球的状态吧。总是在各种方面想要证明自己,现在想想,只是一场游戏,并非争夺世界第一的竞技,输赢真的无所谓,反而,看到对手胜利后开心的样子,我会比自己赢得比赛还容易感受到幸福。
适时的示弱,我想是一个人成熟的标识之一。
就像前天发的日记一样,一个五十岁的韩国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被俱乐部其他人待见。另外昨天遇到的75岁阿姨,因为早前在国外工作多年,所以积蓄丰厚,但是她的网球水平受限于她的体力,并没有特别出色,但是她却总是找三个class A的球友陪她打比赛,她会承担所有的费用,甚至有时候还会付给其他人service fee,几十块的费用对她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但在我看来,她应该找水平相当的球友切磋,才能真正帮到自己技术提高,因为我看到她一场比赛下来几乎没有怎么碰到球,所以,最后浪费了时间、金钱,还被俱乐部很多人讨厌,因为认为她用钱来支配他人。
昨天和她的聊天中,她向我抱怨,她圣诞节花了很多钱向俱乐部捐献了一整只烤猪,但是俱乐部居然连一个礼物都没有给她,她觉得即使从俱乐部外a折一朵小红花,她也已经满足。
其实我理解,阿姨想要的是尊重,但是她的方式是不对的,我劝导阿姨,不应该对自己的付出期待他人的反馈,因为这是自己的行为,如果别人没有反馈,是他人的问题,但不应该成为困扰自身的问题。
当然俱乐部做的也不好,所以昨天中午,我还专门找新认识的俱乐部负责人的朋友说了这件事,他们也承认做的确实不对,但是,阿姨的捐赠确实属于自发行为,降低对他人的期待,这个人生道理,我已经在妈妈岛上的两年修炼中学会了。
如果是一个游客的身份到处旅游,自然不会牵涉到当地的事情中,不会有这些烦恼,但是也体会不到深度融入的快乐,到哪里都是走马观花的心态,其实旅游失去了她的意义,因为你将体会不到真正的不同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深度融入有他的好处,也有他的坏处,但是有了很多的学习成长的机会,当你以一个旁观者观察他人的相处的摩擦时,如果你足够聪明,会映射到自己身上,告诫自己应该如何处理和他人的关系。
我想这就是融入不同的地方的优点和缺点吧。处理得到可以迅速成长,处理不当,会让自己心烦焦虑,无法自拔。
以上,我对融入与否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