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吴凡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心理學:99%的情感問題,都可以靠“態度”來解決

吴凡
·
·
態度的概念與外延發展

▶「態度」與「情感」

有人說,所有你維繫不好的情感,大多都會有根源性問題。

且不論根源性這個答案為何,心理學愛好者首先要清晰的是,情感從屬於態度。

而態度則是個體對特定對象(他人、觀點觀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較為穩定的一種心理傾向。

這種心理傾向,往往蘊含著個體的主觀評價和觀點,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傾向性。

現在我們知道,情感是態度這一整體中的一個部分。

它與態度中的內向感受、意向習慣等,具有協調一致性。

是「態度」這一心理狀態,在生理上一種較為複雜又穩定的生理性回饋與體驗。

我們通常熟知的「情感」,不僅包括道德感,還包括價值感。具體表現在人類行為舉止上,就是愛情、幸福、仇恨、厭惡、美感等這些人生感受或基本態度。

▶態度的概念與外延發展

心理學愛好者往往具備探索分析事物本質的思維和習慣,他們深知,常人所理解的態度(情緒狀態),與心理學上所研究的情緒態度,在概念範疇上不是一回事。

普通人常常把態度情感,歸因於個體的性格、經驗和即時回饋,卻完全忽略掉「態度」產生的根源。

在這一誤判認知的基礎上,人們往往會對他人的情緒狀態,作出錯誤的判斷或解讀。

所以,想要清晰瞭解人的情緒情感,就有必要理清能將情感涵蓋其中的「態度」,所涉及的種種心理學關聯。

在心理學發展史上,對「態度」的定義,最早是由心理學家斯賓塞和貝因於1862年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從心理學層面而言,人的態度是一種先產生出來的主見,是把個體的判斷和思考觸發引導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觀念」和心理傾向,也即我們日常說的心理準備。

在此基礎上,受三十年代心理學研究中的行為主義影響,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更新了前人對態度的分析和判斷。他認為,人的態度,實質上是一種心理和神經準備狀態。

它主要通過人的生活經驗組織起來,這種經由經驗組織起來的「心理和神經準備狀態」,影響著個人對情境的反應。

顯然,奧爾波特的定義,重在強調個體經驗在心理態度形成中的作用。

1948年,心理學家克瑞奇提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待「態度」,必須明確的一點是,態度其實是個體對自己日常生活中某些社會現象的動機過程、情感過程、知覺過程的持久組織。

與奧爾波特一樣,克瑞奇對態度的定義,強調的仍然是人在當下的主觀經驗。

但是,比奧爾波特更有進展的是,克瑞奇是把人當成會思考並主動將事物加以建構的個體,而不僅僅是被動的生活經歷者。

1984年,美國心理學家巴克關於「態度」的概念和定義又有了新的論斷。

他認為,「態度」其實是人對他人、觀念或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但他同樣強調,人的態度是一種觀念、意見性的主觀性的東西。

及至現代,心理學家邁爾斯於1993年再度更新「態度」的定義,並被公認為目前為止,對態度較為完善的提法。

邁爾斯認為,從心理學範疇而言,「態度」就是人對某物、某人的一種喜歡或者不喜歡的「評價性反應」,而這種反應,往往會在人們的信念、情感和傾向中表現出來。

溯本追源,我們厘清「態度」的內涵與外延,以及概念定義的發展過程,目的主要是為了解釋「情感」這一主題。

畢竟,情感包含在「態度」之中,是態度的一部分。

欲理解情感以及情感產生的相關問題,就應該先從根源來理解情感產生的種種原因。

倘若脫離整體看個體,顯然會得出偏頗的結論;而只看整體(態度)特徵,卻不細緻分析個體(情感)細節,自然也無法窺見事情的全貌。

▶情感的進化

心理學家邁爾斯認為,人的態度,必然會涉及到三個維度:情感、行為意向與個體認知。如前所述,我們平日裏以為最熟悉最瞭解的「情感」,是自我態度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態度中的內向感受、意向具有協調一致性。個體情感其實包括道德感和價值感兩個方面,日常生活中具體表現為愛情、幸福、仇恨、厭惡、美感等主觀感受和體驗。

如果從價值目標指向來看,人的情感表達將可以被分為對物情感、對人情感、對己情感以及對特殊事物的情感這四大類。

如果以變化的眼光看待人的情感,那麼,人對外物的情感,則取決於自身價值的變化和時態。而根據自身價值的不同方式、時態,人們對待情感的方式還可以分為5種具體形式:

價值增加——情感態度:自豪
價值減少——情感態度:慚愧
價值增加——情感態度:難堪
將來價值增加——情感態度:自信
將來價值減少——情感態度:自卑

進化論學者達爾文認為,人類的機體狀態與生物機體的發展,都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這一進化過程具體表現為:生物種類不斷分化並增多,生物體內的細胞結構變得越來越複雜卻更為有序,生物體的組織功能不斷深化並得到加強。

顯然,作為主觀情緒的人類的情感發展,也相應的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這種進化具體表現為:

人類情感的表現形式不斷分化並增多
情感的層次結構不斷複雜卻更加有序
情感的行為驅動能力不斷進化並得到加強

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來看待人類主觀情感,我們可以發現,在分析人類情感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將辯證唯物主義與生物進化論的基本思想,共同作用於情感領域,就會形成較為科學的情感進化論觀念與判斷方法。

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個體建立起「科學的情感進化論」對於探索情感的「邏輯結構」以及情感的「運作機理」,實現「科學的情感計算和判斷」,不僅對生物個體的生存和生活品質有顯著的幫助。

從長遠意義上來講,在AI智能化的今天,科學情感觀念和判斷方法,對於科學家們研製出真正意義上的情感機器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我們知道,情感是人對價值關係的一種主觀反映。所以,人類情感的進化與變化,在根本上就起源於以及取決於現實中價值關係的進化,即人類價值關係的進化,推動著人類情感的進化。

客觀而言,人類價值關係的發展過程,既是一個緩慢的量變過程,也是一個可能出現快速質變的變化中的過程。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它都是一個漫長、曲折、自然、分層次、分階段的進化過程。

因此,設若我們從個體與社會、個體與他人等不同維度來看待人類情感以及情感發展史,我們會發現,武斷片面的把「情感」單一的看成是某個人的獨有物是不科學的、唯心的。

把情感簡單分為本能式和能動式兩大類也是機械的、教條的。情感與社會發展、情感與個體經歷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現實中我們可以推斷出,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關係是處於不斷進化過程中的。並且,這一進化過程可以被分為五個基本階段即:

·單因素價值
·多因素價值
·可變性價值
·多樣性價值
·多層性價值

在此現實基礎上,人的情感也相應地會出現五個自然進化階段:

1.趨性情感

2.剛性情感

3.彈性情感

4.知性情感

5.理性情感

由此可見,情感是一個動態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過程。在情感進化的發展方向上,情感還表現為情感與個體認知的不斷分化與整合:

在趨性情感階段,人的認知與情感完全混淆,融為一體;
在剛性情感階段,人的認知與情感雖然仍處於混淆一體的狀態,卻開始逐漸呈現分離趨勢;
在彈性情感階段,人的認知與情感將進一步分離,並逐漸出現新輪廓;
在知性情感階段,人的認知與情感開始各自獨立發展;
在理性情感階段,人的認知與情感既可以獨立發展,還可以自由進行新的整合。

從以上分類來講,情感雖然始終是人腦對於價值關係的主觀反映,但受到現實變化的種種影響,情感也會不斷進化和發展,且其發展和進化方向,在根本上取決於現實中價值關係的發展方向。

總而言之,以上,我們講述了情感的生理原理和動態進化特徵,清楚瞭解到人類情感並非情緒,而是隨著現實中的價值關係,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一種生理回饋和體驗。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哀歎自己維繫不了一段情感,並很容易將原因歸結為對方的嬗變與自己的固守,或其他外部原因。事實上,情感是不斷隨外界環境變化的一個進化過程,並不會總是固守在某一個狀態。

而設若我們能夠建立起「科學的情感進化論」,清晰的知曉並探索情感的「邏輯結構」以及情感的「運作機理」,實現「科學的情感計算和判斷」,那麼,就會避免陷入日常生理性情緒中,在情感中作出誤判或錯判。毫不誇張地說,99%的情感問題,都可以靠这些方式解决。

CC BY-NC-ND 2.0 授权